劉邦斬蛇起義

劉邦斬蛇起義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公元前209年,劉邦以泗水亭長的身份押解一些囚徒到驪山去修皇陵,走在路上的時候,有人就逃跑了,因為修皇陵是個很苦的差事,而且那時候給國家服勞役,是要自己帶糧、帶錢的,所以很多人不願意做這種苦差事,就逃跑了。

劉邦走一段路又跑了一個,走一段路又跑了一個,劉邦算來算去說,按照這種速度的話,走到驪山的時候,估計人都跑光了,所以劉邦就不走了。劉邦買了一些酒請這些囚徒喝,喝完酒之後,劉邦就說你們都走吧,那些人問劉邦那你怎麼辦?劉邦說:你們都走了我還留著幹嘛?我也得跑啊!就這樣劉邦把這些囚徒都放了。

xtfy2-07-PB1-11

放了之後,有些囚徒就跟劉邦說,我們也沒地方去呀,還是跟著你吧!於是劉邦就在芒碭山這個地方藏了起來,當時已經到了黃昏的時候,劉邦要經過一片沼澤,派一些人在前面探路,探路人很快就回來了,回來之後說前面有一條大蛇,蛇把那個路給擋住了。

劉邦說:大丈夫走路怕什麼蛇,我看看!劉邦就拔出劍來往前走,果然有一條蛇,劉邦就把那個蛇給殺了,殺了之後,因為當時劉邦喝了很多酒,殺完蛇之後劉邦就醉了,臥在那個地方睡著了。過了一會聽見有女人在哭,劉邦一看,有一個老太太在那哭,就問她為什麼哭啊?這老太太說:我的兒子是白帝的兒子,化作一條大蛇,結果被赤帝的兒子給殺了,接著這老太太就不見了。劉邦殺蛇這個事情,就留下了一個典故,叫做「斬蛇起義」。

xtfy2tuka-07-6

在劉邦斬蛇起義的時候,陳勝吳廣已經開始造反了,造反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劉邦的家鄉沛縣,沛縣的縣令覺得要這麼等下去的話,沛縣人民說不定也會造反,造反之前為了表達他們的決心,通常是會殺官的,那肯定要殺我嘛!縣令想乾脆我也造反得了,他就找來兩個人來商量,這兩人一個是蕭何,一個是曹參。蕭何是當時縣政府的秘書;曹參原來是縣政府裡管監獄的。

這倆人跟劉邦的關係都非常好,他們就跟縣令說,你要是造反挑頭的話,一般大眾不會相信你的,因為你本來就是秦政府的官員,大家會懷疑你的;但是你一旦造反的話就是背叛了秦政府,這是掉腦袋的大罪,可是老百姓又不相信你,那你等於兩頭都得罪了:秦政府不相信你,老百姓也不相信你。如果你真要想造反的話,建議你把劉邦叫來,因為劉邦這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很高。縣令想想好像這說的也對,於是曹參跟蕭何就準備去找躲在芒碭山的劉邦。

蕭何和曹參一走後,縣令又後悔了,縣令想這劉邦回來挑頭造反,那我該怎麼辦啊?就想把蕭何和曹參給抓回來,這倆人就趕緊逃出城,出城之後找到劉邦。劉邦一聽說發生這樣的變故,於是就回到沛縣。縣令一看劉邦回來了,命人把城門關上,不讓劉邦進城。劉邦就寫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裡邊,劉邦在信中說「天下苦秦久矣」,我們老百姓在秦政府的統治下,受苦的時間已經太久了,現在各地都在造反,以我們小小的沛縣,肯定是擋不住造反隊伍的,到那時候如果造反隊伍攻破這城的話,大家都倒楣了,不如我們現在把縣令殺死,然後開始造反吧!

xtfy2tuka-07-8

這個箭射進城之後,果然縣裡面一些少年就響應劉邦,於是他們殺死沛縣的縣令,開始造反,當時劉邦帶的人很少,沛縣又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劉邦原本也不是一個大官,兵力很少,所以劉邦想造反的話,就得投靠一個有實力的人,那誰最有實力呢?當時項梁已經成為了一個比較引人注目的軍事集團,所以劉邦就準備去投靠「楚」這個政權。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二季《秦皇漢武》第七集《斬蛇起義》

泗水亭長劉邦

泗水亭長劉邦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他在出生的時候有很多的異象,他的母親有一次在外面幹活,就在一片沼澤地裏面睡著了,當時天降大雨,他的父親就去找他母親,找到之後發現有一條龍盤在他母親身上,接著他母親回家之後就懷孕了,生了劉邦。

劉邦為人很好,氣量非常大,大家都很喜歡他,但是劉邦這個人不喜歡勞動。劉邦年輕的時候,擔任一個秦政府的低級小官吏,叫做泗水亭長。我們知道有句話叫十里長亭,古人每隔十里會修建一個小亭子,比如說朋友要出遠門了,要送行,要送到什麼地方呢?一般就送到長亭這兒為止,在長亭裡喝一點酒話別,然後就走了。長亭就像汽車站、火車站的感覺。那麼劉邦就是管理這麼一塊地方,叫做泗水亭長。

xtfy2tuka-07-3

劉邦非常喜歡喝酒,但是他不喜歡給錢,喝完酒之後只記帳不給錢,但是那些賣酒的他們發現,每次劉邦來的時候,雖然劉邦不給錢,但是他們酒店的生意就會變得很好,很多人來喝酒。所以他們每年到年底的時候,就把劉邦記帳的帳本撕掉,也不跟劉邦要錢。

後來,有一個叫做呂公的人來到了劉邦的老家,也就是現在的江蘇沛縣,由於呂公跟沛縣的縣令是很好的朋友,他為了避難來到了沛縣。後來呂公就在家裡擺酒宴客,請地方上的官員都去做客。因為他是縣令的朋友嘛,能到他家喝酒的,都是縣裡面比較有身分的人。

劉邦也到了呂公家,當時負責接待賓客的人叫做蕭何,也就是後來大漢的開國丞相、政府總理。蕭何當時負責賓客並且登記,因為你來不能白喝酒,來了之後是要有隨禮的,帶一些小禮物什麼的。這劉邦來了之後一看,有的人是坐在堂上喝酒,有的人是坐在堂下喝酒,就問蕭何這是怎麼區別的?

xtfy2-07-PB2-1

蕭何說,你要是隨禮帶滿一千錢的話,坐到堂上去;不滿一千錢的話,坐到堂下去。劉邦說我出一萬錢,你記帳記我出一萬。其實他一分錢都沒給。蕭何便記了劉邦「賀錢萬」,然後把劉邦請到堂上。劉邦到了堂上之後旁若無人,直接坐在首席最尊貴的位置,接著開始嬉笑怒罵,拿那些官員們開玩笑,旁若無人。當時大家都覺得這個人也沒拿錢,就坐在堂上很是囂張,都在疑惑這人什麼來頭。

呂公這時就注意到了劉邦,等到宴席散了的時候,呂公就給劉邦使了個眼色,意思就是你先別走留一下,劉邦就留了下來。呂公對劉邦說:我這人會看相,我看過的人很多啦,從來沒有見到過像你這樣的人,大富大貴!我有一個女兒,可不可嫁給你做老婆?劉邦說好啊!本來劉邦一分錢沒給,又喝了一頓酒,還能娶個老婆回家,這不是很好嘛!劉邦就同意了。這個女孩兒就是後來的呂后-呂雉。

xtfy2-07-PB2-2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二季《秦皇漢武》第七集《斬蛇起義》

秦始皇臨死前發生的兩大怪事

秦始皇臨死前發生的兩大怪事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去了東面和北面,當時一位被他派到海外求仙的,名叫盧生的人,從海外帶回來一個圖讖,上面有這麼幾個字:「亡秦者胡也」,意思是「滅亡秦國的是胡」。

xtfy2tuka-03-4

當時秦始皇覺得這個「胡」應該指的是匈奴吧,於是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當然等到秦國滅亡之後,大家才明白這個「胡」其實指的並不是胡人,不是指匈奴,而指的是秦始皇自己的第十八子,叫胡亥,也就是秦二世胡亥。

後來又過了四年,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第五次巡行天下,這次巡行是因為有一個使者在外出差,回來京城的時候,路過陝西的一條山路,那時候的山路都是很窄的,在山路上有個人把使者攔住,那人手裡拿了一塊玉,他把這塊玉遞給使臣說:明年祖龍死。

xtfy2tuka-03-5

使者接過玉之後,一抬頭,那人已經不見了,這使者覺得很奇怪,於是就把這快玉帶回來給秦始皇,秦始皇看見這塊玉的時候感到很震驚,因為這塊玉是他八年前渡江的時候,沉到水裡面的那塊玉,一直沒有找著,不知道從哪兒被撈出來,之後又送回到秦始皇手上。

秦始皇看到這個玉之後,覺得這句話非常不吉利。「明年祖龍死」:因為「祖」是「始祖」,就是「開始」的意思;「龍」的話我們知道皇帝是稱「真龍天子」。所以「祖龍死」,實際上就是說明年秦始皇會死。

秦始皇心裡面覺得可能是這麼回事,但是他不是很確定,那麼就找人占卜,占卜的結果是應該去出巡。於是秦始皇就踏上了他人生最後一次出巡。這次出巡的話走得很遠,從陝西走到湖北,接著走到安徽,又走到了江蘇,然後又走到了山東。走到山東一個叫平原津(今山東省平原縣)的地方時,秦始皇就生病了,病了以後越來越重。

xtfy2-03-PB1-8

按照共產黨的​​宣傳,秦始皇這個人好像是一個好像生活非常奢侈,每天享樂的一個皇帝。其實不實,秦始皇工作非常努力,因為他要管天下大事,雖然他有一些官員協助,比如丞相、御史大夫等等的在幫他,但是秦始皇每天親自要看很多的文件,那時候文件都是寫在竹簡上的。秦始皇有一個秤在秤他每天批閱的文件,他每天要看一定重量的文件才能休息的。然後他要出巡、又管理很多大事,北面打匈奴、南面在打百岳,西南邊又在通西南夷,還要修建很多的大型公路…操心的事情非常之多。

秦始皇的身體顯然是非常好的,但是,就這一次秦始皇生病了,病了之後,大家都不太敢跟他討論病情,因為他過去身體非常好。我相信他的武功也是很高的,因為當年「荊軻刺秦王」的時候,荊軻就是一個刺客,武功很高,秦始皇能跟他搏鬥,最後把荊軻給殺了,所以秦始皇這個人除了政治眼光好,武功也高,而且雄才大略,他是這樣一個人物,所以一般人不太敢跟他討論他自己生死的問題。

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始皇的病越來越重、越來越重,最後他自己都覺得可能是挺不過去了,於是他就留了一個遺詔給他的長子扶蘇:「與喪會咸陽而葬」。意思就是希望你回來主持我的喪事,然後把我葬在咸陽。這個詔書寫完之後,還沒等送出去,秦始皇就駕崩了。

xtfy2-03-PB3-2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二季《秦皇漢武》第三集《沙丘陰謀》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遷:文學和哲學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遷:文學和哲學

春秋戰國是長達五百年的一個變局,這一場變局使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管理方式、官制等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下面我們再說一說文學和哲學。

在文學上,春秋和戰國時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時期,在春秋的時候開始出現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一共是三百零五首,分為「風」、「小雅」、「大雅」和「頌」,它就是民間、宮廷和在祭祀時候唱的歌曲。《詩經》雖然有三百零五首,但我們並不知道每一首詩它的作者是誰,因為春秋時期它是一種莊園經濟,在廣楙的農村地區,很多人他們做了這個歌之後,它是以傳唱的方式來流傳的,大家都在唱這樣的歌曲,至於歌詞是誰寫的,那就沒有傳下來。

後來孔子把當時民間和宮廷中的歌曲,蒐集起來整理成為《詩經》,孔子當時對《詩經》有一個總結,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就是在《詩經》中除了關於政治方面,還有一些關於祭祀方面,那麼還有一些關於男女愛情方面的詩,但是這些詩歌唱起來是沒有邪念的。

那麼到了戰國時期的話就不一樣了,在戰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都市,都市興起,帶來一個甚麼問題?就是很多的士人,他們在都市裡邊聚集了起來,我們知道士是最低的一級貴族,他們的錢並不多,但是他們有受教育的權利,所以說士人就擁有一技之長,到了戰國時期,這些擁有一技之長的士人們就開始在列國之間像旅遊一樣,看一看在哪一個國家能夠得到際遇。所以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一個現象,叫做養士,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齊國的孟嘗君,包括後來的呂不韋等等,都是養士的。

這些士人,因為他們擁有一技之長,文學方面比較好的叫做文士;武功好的話叫做武士;口才好的叫做辯士;給人出謀劃策的叫做謀士,那麼這些士人就形成了一個流動性很大,能量也非常大的士人階層。這些士人中有一批人就開始著書立說,然後互相之間進行辯論,這就是戰國時期的,或者從春秋末年開始的「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帶來一個甚麼問題呢?在「百家爭鳴」之前,中國能夠記錄下來的東西基本上是以詩歌的形式,像《詩經》、《周易》、《尚書》等等,這些古代的典籍著作,基本上是以詩,或者一種很短的散文的形式紀錄下來的。但是戰國時期由於都市的興起,和這些士人們的聚集,「百家爭鳴」的需要,就帶來了一個現象,就是在先秦諸子中,散文就變得非常的發達。

如果我們去讀《中國文學史》,散文的發達就是從春秋末年戰國初年的時候開始的,所以《古文觀止》最開始選的文章,是從《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裡邊整理出的先秦諸子散文,這就極大的影響了後代的寫作方式,包括用詞的方式。

由於都市的興起,有些人的文采就會被大家認可,同時可以傳播出去,就不像在春秋的時候,是通過唱歌的方式傳唱歌謠,就有了另外一種文學的傳播方式。所以在戰國時期出現了中國第一個有名有姓的詩人,就是屈原,寫的《楚辭》。在文學史上春秋和戰國等於也是開了風氣之先,《楚辭》這種文體,和後來的散文,都是由先秦諸子把它們發展的非常發達。

那麼先秦諸子在哲學層面留下非常多各種各樣的學說,或者說是哲學思想。中國哲學史、哲學思想是按照朝代來劃分的,叫做:「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和宋明理學。」除了佛學是從印度傳過來之外,其他別的學說中都可以找到先秦諸子的一些思想影子。如果我們要去讀《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的話,你會發現它有一半到三分之二的篇幅,談的都是先秦諸子的思想,因為他們的思想極大的影響了後世的哲學家。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二十四集《歷史變局》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遷:政治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遷:政治

春秋戰國是長達五百年的一個變局,這一場變局使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管理方式、官制等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下面我們再談一下政治上的變化。

如果我們要看一看《史記》,裡面有一種體例稱作「世家」,《史記》是用十二「本紀」記述皇帝或者一個大朝代的歷史的,比如夏本紀、商本紀。那麼「世家」是記述諸侯的歷史;「列傳」記述普通人的;還有「書」記錄跟文化有關的;還有「表」就是時間,甚麼時間發生甚麼事。《史記》有這麼五種體例。其中「世家」在「二十四史」的後面二十三本中幾乎就沒有再出現過了,只有《新五代史》是一個例外,這就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制度是有關係的了。

xtfy1-24-PB3-7

周朝實行「分封制」,我們在第二集中曾經談到過,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大夫;大夫也把封地分成不同的小區域,然後分封給士。那麼在分封制度中得到封地的這些人,他們的封地是世襲的、他們的身分也是世襲的。我們講過周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諸侯的嫡長子繼位之後還是諸侯;國君的長子還做國君;那麼他手下的大夫死了之後,他的嫡長子接替他的位子,還做大夫。

所以說他的爵位和封邑是世世代代傳下去的,這個呢叫做「世卿世祿」,就是世世代代你的爵位和封邑全都是往下傳的。那麼「世卿世祿」就帶來了一個甚麼問題呢?就是說它是有一個家族往下傳封爵和封邑的世系,所以《史記》中就用「世家」來記述這一個家族的興衰史。

到了春秋末年、戰國時期,「世卿世祿」制度就開始瓦解,由於頻繁的進行戰爭,所以國君需要選擇有才能的人來領導軍隊,同時也需要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國家,因為才能是不能世襲的嘛,所以說誰有才能就用誰。比如在春秋時候,齊桓公用管仲,管仲的出生非常的卑微。

所以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整個中國的官制從「世卿世祿」度轉變為「官僚制度」,也就是作為一個有才能的人,可以有你的封地和爵位,但是你的封地和爵位是不能夠往下傳的,一旦你要告老致仕、要回家了,那麼你的封爵和封邑全部都要交回來。

xtfy1-24-PB4-8

那麼到了秦國時期,它不再實行「分封制」,「世卿世祿」這樣的制度就徹底的被瓦解了,由於「世卿世祿」的瓦解帶來一個比較大的變化,也就是國家從「分封制」變成了「中央集權制」的國家。我們知道秦朝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因為當時秦始皇在統一天下的時候,曾經下詔,問手下的大臣這個國家應該如何的管理?那麼其中有一個丞相叫做王綰,他說:像燕國、齊國、楚國、趙國這樣的地方,離我們中央政府非常遠,那要怎麼去控制那個地方呢?所以建議秦恢復周朝當年的「分封制」,把秦始皇自己家裡親貴子弟封到那個地方去做王。

當時廷尉李斯堅決反對王綰提出的分封建議,他說當時周武王在分封的時候,各個國家本來都是兄弟關係,非常的要好,但是傳了幾代之後,關係就越來越疏遠,到了戰國時期互相之間兵戎相見,過去的親屬關係也不算數了。如果說再恢復「分封制」的話,就會重啟戰國時期的大亂局面。所以他建議把國家的政體,從「分封制」改為「郡縣制」。

「分封制」是一個諸侯統治這個國家,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國家,他有自己的兵源,有自己的財政,有自己的人事任免權,所以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邦國。但是改為「郡縣制」之後,所有郡縣裡的郡守,或者縣令,他不再是這個郡或者縣的主人,而只是在這個地方負責地方的治理。就像一個公司裡,他不再是公司的董事長,而是這個公司的CEO。「郡縣制」就等於是國家派遣官吏到一個郡或者到一個縣去治理那個地方,那麼他也不是從郡或縣中收來的稅收養活自己,他靠的是中央政府發給他的俸祿,所以這樣也就實現了秦國對整個國家的控制。秦始皇認為李斯的建議非常好,採納了這個建議之後,就把秦國分成了三十六個郡,郡下再設縣。

「郡縣制」其實在東周列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實施了,當時一些諸侯國在通過戰爭搶奪來土地,或者通過開墾荒地得到的土地,不再分給底下的大夫,所以諸侯就把這種地方置為郡,或者置為縣,在東周的時候郡和縣是平級的,邊遠的地方地廣人稀的,土地比較大人口比較少,這種地方置郡;那麼土地比較小人口比較稠密的地方置縣,後來隨著生產的擴張、生產的發展,很多過去是比較荒涼的郡,逐漸的人口開始多起來,那麼就把這個郡又劃分成不同的縣,這樣的話郡和縣就變成了郡在縣的上一級。

東周列國時期,「世卿世祿」的制度開始瓦解,「官僚制度」逐漸形成。國家的政治制度也從周代的「分封制」演變為秦朝開始的「中央集權制度」。我們看到,秦以後凡是試圖恢復或者部分恢復「分封制」,最後都釀成了戰亂,如漢景帝時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清朝的「三藩之亂」等等。秦以後的兩千多年,中國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為郡縣制。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二十四集《歷史變局》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遷:軍事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遷:軍事

春秋戰國是長達五百年的一個變局,這一場變局使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管理方式、官制等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下面我們先說一說軍事的變化。

xtfy1-24-PB2-8

公元前222年,秦國滅亡了楚國,在戰爭之前秦王曾經跟兩個將軍有一段對話,他問老將王翦,滅楚需要多少人?王翦回答說需要六十萬;秦王又問了另一員戰將李信,李信說只需要二十萬人。秦王覺得王翦是老頭子嘛,比較保守,李信是個年輕人,銳氣正盛,所以就收拾了二十萬兵馬,交給了李信。那麼王翦就稱病回家了。

李信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名將。我們知道漢朝飛將軍李廣,李廣就是李信的後代,他們家是世代為將軍的。可是李信帶了二十萬兵馬到楚國的時候,最開始打得很順利,可是後來楚國的將軍項燕打了一個反擊戰,把秦國的軍隊給打敗了,所以李信敗回了秦國。那秦王呢就很生氣,他又想起了老將王翦,他就到王翦的家裡請王翦出來,王翦當時跟秦王講,如果讓我用兵的話,非六十萬不可。

那秦王就問了一個問題,他說過去稱霸諸侯的那些國家,像齊國也不過就是千乘之國,就是一千輛兵車,以每一輛兵車七十五人來計算的話,他的兵馬不超過十萬。現在要打楚國,卻需要六十萬兵馬,為甚麼需要這麼多的人呢?王翦就給秦王分析了,春秋時期的戰爭和戰國時期戰爭的不同,他說在春秋以前啊,諸侯國之間在作戰的時候,都是約好了日子,到這一天,大家來擺陣勢,叫做「約日而陣,陣而後戰」,擺好了陣勢之後,雙方才開始交戰。

在交戰的過程中「致武而不重傷,聲罪而不兼地」,雖然說雙方發生了戰爭要動用武力,但是不會使人受到重傷,同時它的目的是為了討伐對方的罪過,而不是為了兼併對方的土地,所以戰爭的時間非常短。而且「於干戈之中,寓禮讓之意」,就是古時候打仗並不是以殺人和兼地作為目標的。

而到了戰國時期「圍城動經數年,報級動以數萬」,動不動圍一個城就要攻好幾年,戰場上斬首就有好幾萬人。我們在講到「長平之戰」的時候曾經說過,一次戰爭趙國就陣亡了四十萬的將士。所以說到了戰國時候戰爭已經跟春秋時期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講到「吳越爭霸」,那是到了春秋末年了,一場戰爭從公元前476年打到公元前473年,就打了三年的時間。然後講到「三家分晉」的時候,戰國第一場戰爭就從公元前455年打到公元前453年。到了戰國時期,戰爭持續時間就變得非常非常的長。而春秋以前戰爭的時間非常短,甚至可能打一天就結束了,我們看「武王伐紂」也是,到了牧野之後,七十萬奴隸倒戈,一天這個戰爭就結束,那還是朝代更替,周滅商朝的最大的一場戰略決戰,它的結束也是非常非常快的。

春秋跟戰國時期的戰爭變化相當的大,這就帶來一個甚麼問題呢?就是在戰國時期出現了很多很多的軍事家,在戰國之前寫兵法的人很少,唯一留下的一本兵書,在春秋以前就是姜子牙留下的《六韜》,到了戰國時期由於戰爭非常頻繁,所以很多人都寫兵法,比如春秋末年齊國的司馬穰苴寫過《司馬法》;孫武寫了《孫子兵法》;戰國時期吳起寫了《吳子兵法》;孫臏寫了《孫臏兵法》;尉繚寫了《尉繚子》,就是基本上我們看到的兵書都是在戰國時期或者是春秋末年的時候開始出現的。

由於春秋和戰國時期的戰爭非常頻繁,也出現了如司馬穰苴、孫武、孫臏等傑出的軍事家,他們不僅百戰百勝,而且將用兵之道寫成兵法,這在軍事史上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歷史。那麼當然王翦跟秦王說了這一番話後就說服了秦王,於是給了王翦六十萬兵馬,那麼王翦也靠這六十萬兵馬滅掉了楚國。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二十四集《歷史變局》

儒家文化的核心(下)

儒家文化的核心(下)

那麼在「仁」下面的話就是「義」,甚麼叫做「義」呢?「義」這個字在字典中的解釋就是一件事情應該去做,那麼一件事情到底應不應該做?憑甚麼來判斷?那麼當然君子和小人在這方面是有分別的,這叫做「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從道德來判斷這件事情應不應該做;小人是從利益出發,來判斷這件事情應不應該做,這也是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分別。

儒家的「義」指的是如果一個事情在道德上應該做的話,就應該全力去做,簡單的說就是為做而做,一件事情不考慮它是否能夠做成,首先在道義上它是應該做的,那麼就竭盡全力去做。那麼如果一個人竭盡全力去做了,仍然沒有把一件事情做成,孔子就把這樣的情況歸為「天命」,也就是天的意旨。

孔子的一生就是對「仁」、「義」、「知天命」思想的實踐,他生活在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期,政治大動蕩的時期禮崩樂壞,孔子周遊列國,他像蘇格拉底一樣逢人必談,他希望君、臣、父、子都能過上有道德的生活,但是卻沒有甚麼人真正的採納他的主張,儘管他碰了很多壁,吃了很多苦,但孔子從不後悔。因為他做這件事情就是出於「義」,是一種道德上的考慮,是為做而做。

孔子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就是說君子要出仕做官的話,是為了推行自己的理想,至於說我的理想在這個社會是不能實現的,我早就已經知道了。所以孔子抱著這樣一種心態,儘管他知道他不會成功,但是他仍然竭盡全力去做。這裡所講的「天命」,這就是天的意旨,或者說是宇宙的規律,或者說是神的安排,那已經是超出孔子控制之外的事情了。

很多人認為相信天命會讓人消極,如果從孔子對「義」和「天命」的解釋,我們就會看到,相信「天命」不但不會讓人消極,反而會讓人豁達,正因為在孔子的心目中沒有做成和做不成這一說,只要自己盡力去做就沒有甚麼可後悔的,所以這樣的人他的心中就永遠沒有憂慮,因為他不會為結果而縈懷,所以孔子又說「君子坦蕩蕩」,他從來不會為了結果而感到憂慮,同時孔子又說「仁者不憂」,孔子認為懂得了「義」和「天命」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因為他出於道義做事,而對於結果如何毫不縈懷,所以孔子講「君子喻於義」,又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孔子一直到五十歲的時候才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剛才我談到孔子在講述自己一生的時候,他說「吾五十而知天命」,而在這個時候,孔子開始了另外一種愛好,就是攻讀《易經》。我們知道《易經》就是講宇宙運行規律,包括人事變化的一本書,孔子晚年的時候喜歡讀《易經》。成語「韋編三絕」就是講孔子翻閱《易經》把穿竹簡的牛皮繩子翻斷了三次。

孔子的一生非常坎坷,他小的時候家裡很窮,所以孔子說「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就是我從小的時候,家裡邊就很窮,他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官,也管過放牧牛羊的工作。孔子他的身分是「士」,大家知道這在春秋戰國年間,社會地位最高的是周天子,周天子下面是諸侯,諸侯下面有大夫,大夫下面有士,這四個階層是貴族階層,在孔子生活的時代,只有貴族是可以受教育的,也就是說孔子作為一個士人,他有受教育的權利。

但是比士更低一級的就是庶民,他們是沒有受教育的權利的,而孔子他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主張,叫做「有教無類」,就是我不管你出生到底是貴族還是平民,只要你交學費上來,那麼孔子就教你,所以孔子他促成了學術的下移,打破了過去學在官府的傳統,過去的學術是由官府來壟斷的,而孔子把學術或者說對學問的探討,普及到了整個社會,所以很多人認為孔子是中國第一個平民教育家。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八集《吳越爭霸》

儒家文化的核心(上)

儒家文化的核心(上)

子貢由於他的才能和高超的辯論遊說技巧,使得他在列國的權貴間名聲鵲起,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這樣寫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孔子弟子中子貢最為富有,他每到一個國家,那些國君都對他非常的尊重,而他卻是孔子的弟子之一,這樣就更為孔子贏得了許多尊重。然而也有人因為子貢的財富和辯才,認為子貢比孔子更加高明,魯國的大夫就公開在朝廷上說:「子貢賢於仲尼。」

子貢聽到這種評價後說:「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意思是說自己的那點學問本領,好比矮牆裡面的房屋,誰都能看得見,而孔子的學問本領,則好比數仞高牆內的宗廟景觀,不得其門而入,何況能尋得其門的人又很少,正因如此,諸位才有這樣不正確的看法。那麼孔子又是個甚麼樣的人呢?

孔子是個聖人,也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很多人把孔子稱為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自述自己的生平時曾經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學說很博大,很多人認為孔子的學說核心在於禮和樂,當然孔子確實很重視禮樂,但是其實孔子學說的核心卻是「仁」。孔子講一句話:「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不是一個仁人的話,要禮和樂又有甚麼用呢?

我們今天簡單的介紹儒家的三個概念:「仁」、「義」和「知天命」。

孔子是把「仁」排在首位的,「仁」通俗的講就是愛人,當然這種愛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人與人之間的你情我愛,也不是以親情,或者是家庭的親緣關係來決定愛一個人,或者是不愛一個人。孔子這種愛人可以說是「博愛」,這種愛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叫做「推己及人」,就是我自己覺得好的,那麼我希望別人也同樣能夠得到,比如說有的人他希望得到名譽、有的人希望得到學問。那麼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個道理在儒家也被稱為「忠道」。那麼「推己及人」的反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說我不喜歡的,那我也不推給別人,這個道理在儒家也被稱為「恕道」。所以說孔子講「仁」,但是也有人說孔子的道是「忠恕而已矣」。

當然孔子講的這種愛並不是無原則的,他是有一個道德的判斷在後面,並不是愛所有的人,比如說孔子曾經講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就是說一個有仁心的人,他會真心喜歡一個人,也會真心討厭一個人,當然討厭一個人,實際上是指討厭這人不當的行為,或者說是不良的道德,當然能夠做到這點是需要一定的原則的,也是需要有勇氣的,有的時候你真想討厭一個人的話,也是會得罪人的。

但是孔子也非常厭惡那種做老好人的人,他把這樣的人稱為「鄉愿」,孔子說這些人是「德之賊」,他們是損害道德的人,他們好像是做好人,好像是誰都不得罪,見到壞人他們也不敢得罪,而恰恰是因為他們的姑息與縱容,才形成了壞人行惡的土壤!子貢問孔子說:鄉裡邊的人都喜歡一個人,這個人是個好人嗎?孔子說不見得。子貢又說鄉裡邊的人都討厭他,那麼這樣的人難道是個好人嗎?孔子說也不見得。子貢說那甚麼樣的人算好人呢?孔子說鄉裡邊的好人喜歡他;鄉裡邊的壞人恨他,這樣的人才是一個好人!這個就是我上面講的「仁」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推己及人」。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八集《吳越爭霸》

在2017年飛天藝術學院Middletown分校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在2017年飛天藝術學院Middletown分校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zhangtianliang2017speech-3/

各位畢業生,各位老師,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

很榮幸能在這裡向諸位致辭。高中畢業是人生中的一個里程碑,當你們穿上畢業服的時候,意味著你們已經18歲了,變成了一個成年人!現在的高中畢業典禮,就像是中國古代的冠禮,就是在中國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的時候,就把頭髮盤起來,別一個簪子,然後戴上一個冠,冠禮就是成人禮,非常隆重,這意味著這個人就此成為了一個成年人,需要承擔社會責任了。

如果說,成年以前,我們的生活大多是由父母和老師安排的,那麼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會更加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你們將進入大學,廣泛地接觸社會,選擇你們的專業和職業。上面這些選擇非常重要,因為它決定了你們將以何種技能謀生,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們將選擇自己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家長和老師都希望通過教育,讓你們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一個人能否成功,取決於很多因素,比如是否聰明、是否能不斷學習、是否能夠把握機會,甚至在關鍵時刻是否有貴人相助等,但這裡我只想談談關於成功的其中三個要素。

最近我看到一則故事,上世紀六十年代,自由社會和共產陣營正處於冷戰時期,出於對美國航天事業可能落後於蘇聯的擔心,1961年,肯尼迪總統啟動了載人登月的阿波羅計劃。1962年,當肯尼迪總統視察美國宇航局的時候,他看到了一個清潔工,正在清掃地板,肯尼迪走過去,問他在做什麼,清潔工回答說:「總統先生,我在幫助把人送上月球。」(”Well, Mr. President,” the janitor responded, “I’m helping put a man on the moon.”)

這個故事對許多人來說,都深具啟發性,清潔工沒有說:我在清洗地板,或者說我在賺每小時兩美元的工資。在他看來,雖然他的工作微不足道,但是卻是整個龐大計劃的一部分。因此,相比其它清潔地板的人來說,他認為他的工作被賦予了更大的意義。

因此即使在做一份微不足道的工作,我們也要盡職盡責地做到最好,要像那些設計航天器的發動機、儀錶盤或逃生系統等等那些重要部件的科學家一樣,盡到你最大的努力,這是你成功的一個關鍵,既懷有遠大的目標,同時又盡力做好分內的事。

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你能抱著這樣的態度去做清潔工,你就不會永遠都是清潔工。

這個故事的第二個層面的意義在於,一個事業的成功需要眾多人的配合,包括這個不起眼的清潔工。現在許多人都使用iPhone手機,一部iPhone手機的零部件來自於200多個供應商,比如提供內存、相機鏡頭、天線、外殼等部件的供貨商,中間經過400多道工序,這還只是硬件部分,此外還有整體設計、軟件開發、市場調查、統計、財務、法律、金融和人力資源等諸多部門的配合。

如果我們要想讓我們所參與的計劃能夠成功,我們除了做好分內之事,還要能夠積極配合他人,在許多書上、和人力資源部門交談的過程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很多工作,並非只有一個人能做。從能力上來說,滿足一個職位要求的人很多,而最終被雇用的人,未必是能力最強的,但必須是能夠配合他人的人。

無論是開發一個成功的產品或做一個成功的企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只有能夠配合他人的人,並懂得如何讓他人一起協調配合的人,才能成就更大的事業。

上述兩個要素:盡力盡責、配合他人只是做事成功的要素。作為飛天的畢業生,你們還被賦予了更高的期待,就是做人的成功。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大變動的時代,人類歷史上經過了工業革命、電氣時代、電腦時代和互聯網時代等幾次飛躍性的發展,每次革命都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並造就出一批企業家和發明家,而今網絡把整個世界都聯繫在了一起,而伴隨著物質文明的繁榮,則是精神文明的衰退。

在世界的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偉大的教育家,比如孔子,他是中國第一個私學教師,被尊為「大成至聖先師」和「萬世師表」;在印度,釋迦牟尼佛創立了佛教。當時釋迦牟尼佛有很多稱號,佛、如來、世尊等等都是他的稱號,他還有一個稱號叫「天人師」,也就是天上和人間的人都應該以他為師;古希臘的先知蘇格拉底也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最著名的學生柏拉圖創立了雅典學院。

這其實提出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也就是教育的目的絕不僅僅是技能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人的美德。當你們步入大學的時候,你們就會發現,與那些大師的時代乃至後來上千年的傳統教育相比,在現在的大學中,人文的精神已經缺失得非常嚴重了。因此,我今天想告訴各位畢業生的是,在未來的人生中,你們需要重新拾起這種人文的精神,在學習各種技能的同時,完善自己的道德。

這個世界上有不同職業的人,每種職業都有他的頂點,比如搞政治的人可能最高成就是當總統;搞法律的人可能最高成就是做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或者法學家;搞藝術的最高成就是成為大藝術家。但如果我們拋開職業,就一個人做人本身來說,能夠達到的最高成就是什麼?

按照中國儒家的觀點來說,做人最成功是能夠做到聖人;佛家認為,做人最成功的是能修成佛;而道家認為,能夠修成真人,這是作為一個人能夠到達的頂點。而通向這個頂點的道路,則是遵循聖者的教導,就像我今天找到了法輪大法的教導,並以「真善忍」為原則去生活,才能夠不迷失於世俗的洪流中。

因此,在未來的日子裡,我不僅祝愿你們學業有成,事業有成,更要祝愿你們,在這個光怪陸離、充滿誘惑的時代,能堅守住傳統的道德,乃至對「真善忍」的信仰,做一個真正成功的人。

2017年的畢業生,再一次祝賀你們!

-節錄自

章天亮的網頁》在2017年飛天藝術學院Middletown分校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http://zhangtianliang.com/2018/04/2480/

 

從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汲取成功與快樂的智慧(下)

從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汲取成功與快樂的智慧(下)

我在講《笑談風雲》的時候,曾經提到過有一些做轟轟烈烈事業的人,比如說商鞅,這個人幫助秦孝公變法圖強,他為秦國製定的那一套法律跟政治制度,幫助秦國統一天下,他算是一個成功的人嗎?從做事的角度考慮,商鞅是很成功的;但是從做人的角度來說,他是很失敗的,因為到最後,秦惠文王殺商鞅的時候,滿朝文武包括老百姓,沒有一個人說他一句好話。這個人做人得多失敗,才能失敗到這種程度?

我在講《笑談風雲》第二部的時候提到過,有一個叫晁錯的,他向漢景帝上「削藩策」,漢景帝聽了他的話。到最後,也確實是按照晁錯的建議削藩,解決了封國的問題,晁錯的事情做得很成功啊!他的的政治理想實現了,但是晁錯最後死得很慘,「吳楚七國之亂」中,晁錯被腰斬,晁錯死的時候,滿朝文武也沒有一個人說他的一句好話,因為晁錯為人很失敗。《史記》上說,晁錯為人「峭、直、刻、深」,這個人的話很嚴厲,對人心也狠,又很苛刻,挑人毛病,雖然他講的話是對的,他要做的事情也沒錯,但是由於他做人的失敗,最後導致他自己也死得很慘。

所以我說,「做人的成功」跟「做事的成功」是完全兩個概念。

這個世界上有不同的人,每個人有不同的職業,每一個人都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他的最頂點,比如說,我是一個搞政治的,那我能夠在這個領域中達到的最頂點,可能是美國的總統;我是搞藝術的,那可能我達到的最頂點是做一個大藝術家;如果我是一個木匠,可能我做得像魯班一樣,做一個了不起的木匠。

每一個人在自己的職業範圍內,都有他的一個最頂點。但是如果我們拋開職業,就一個人做人來講,他能夠達到的頂點是什麼?

按照中國的哲學來說,就做人本身來說,你最成功的不是做總統,那只是一種職業而已。儒家認為,做人最成功是能夠做到聖人;那麼佛家理解,做人最成功的是能修成佛;而道家認為,能夠修成真人,是最高境界,這些是他們認為,作為一個人能夠到達的頂點。

就像我們今天看到,比如說,我們在灣區有很多IT的大公司,像Google,他的創始人是誰呢?是佩奇和布林這兩個人;蘋果的創始人是誰呢?史蒂夫・喬布斯;雅虎的創始人是誰呢?楊致遠,現在我們可能還能夠知道,再過幾十年有多少人知道楊致遠?就是一個巨大的問號,因為現在Yahoo這個公司都已經賣給人家了;IBM的創始人是誰啊?你們可能還有人知道的,但是不像知道喬布斯的人那麼多了。

美國100年前的鐵路大王是誰呀?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所以我想起來司馬遷曾經講過一句話,他說「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從古到今,有錢的人太多了,富貴有地位的人太多了,就包括我們現在,比如說知道美國的副總統,是麥克・彭斯。前兩年的副總統,是……拜登,我都快忘了他了,再過100年,美國副總統是誰,沒多少人知道了。

就是有錢有地位的人能被人記住的很少,真正能夠被人記住的,是「倜儻非常之人」,就是說你做事很成功,你可能不會被人記住。但是如果你做人很成功的話,才能夠真正在歷史上留下一筆。

 

【做事成功,需要很多條件】

再有一個,我覺得做事成功跟做人成功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就是一個人做事成功,不僅需要這人的能力,當然做事成功是需要聰明才智,但是更多呢,還要看什麼?還要看機緣,還要看是不是有貴人相助,是不是?

我在講《笑談風雲》第二部的時候,提到一個倒霉的人,叫做李廣,飛將軍李廣,他就很倒霉,他歷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朝,他的理想是能夠封侯,但是他的理想一直沒有實現。在漢文帝的時候,李廣就表現出了對匈奴的作戰非常勇敢,這人武功非常的高強,徒手和猛獸格鬥,漢文帝當時說了一句話,如果你生在漢高祖時代,你封個萬戶侯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後來宋朝人寫詞:「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就是說李廣這個人,以他的能力如果生在漢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是沒問題的!結果他怎麼樣?他歷經文、景、武三朝,不但沒有封侯,最後自殺而死。

李廣的一生說明什麼問題?你光有能力行嗎?不行!你需要有機緣。按說他的機緣也是不錯的,因為當時景帝的時候有「七國之亂」,那就是一個將軍立功的時候,立功就可以封侯嘛,他立了功也沒封成侯。漢武帝的時候開邊,對吧?不斷的打,對外擴張戰爭,當時李廣手下那些小兵都封侯了,幾十個人封侯,李廣也沒封侯,所以光有機緣不行。

他當時有機緣,那麼多次戰爭,李廣自己說「吾自結髮以來,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有一次皇帝認可他的成功,他就封侯了!結果是一次都沒認可,所以他光有能力、有機緣還不行,還要有貴人相助。所以我想說的是什麼呢?就是一個人做事成功,很多時候不是你能夠決定的,所以中國人講「天命」。

 

【做人成功是自己可以決定的】

但是一個人能不能做人成功,這個是你自己就能決定的,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他不需要其他別的人給他提供什麼機緣,他在菩提樹下坐了49天,一下子開悟了,他就達到了佛家認為的一個人最成功的頂點,他就成佛了。

就是說一個人做事的成功需要很多外在的條件,而一個人做人是不是成功,他只要自己有決心,而且真正能夠下決心做下去就行了!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點,就是做事的成功跟做人成功的不同。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看待中國歷史,就會有一個不同的視角。我記得我做完《笑談風雲》之後,新唐人電視台的一個主持人叫方菲,她和我有一次對談。她當時說,很多人看中國歷史,都覺得很悲觀,因為什麼呢?因為看到很多人,很好的人,但是生活很不如意,最後結局也不好,比如說孔子,很典型的一個例子。

孔子曾經做到過魯國的司法部長,但是後來呢?由於魯國的國君被齊國送來的女樂給迷住了,不理朝政,所以後來孔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55歲,周遊列國14年,到69歲的時候重新回到魯國,沒有一個國君採納他的主張。宋國、魏國、楚國、陳國、蔡國,他去了很多國家,沒有一個國君採納他的主張,最後,很多人看孔子真得很慘,「絕糧陳蔡」,還有人說孔子像喪家之犬,孔子還說這個喪家之犬對我來說還形容的挺恰當的!那個時候就是這麼狼狽。

回到魯國之後,儘管魯國的國君稱孔子為國老,但是就是不用他的主張。所以孔子也沒辦法,只好把他的主張寫到了《春秋》裡,如果我們要是站在當時的這個歷史背景來看,那孔子就很失敗的,因為他想做的事都沒有做成,他最心愛的弟子,可以接替他衣缽的顏淵又提前病死了。孔子痛哭流涕地說:「天喪予!天喪予!」老天爺就是不讓我活呀!是吧?

但是呢,如果你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孔子又是一個很成功的人。他被封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的學說被後代研習2000多年!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成為中國的一元官學!就是你從他那個時代來看的話,他做得並不成功,但是從歷史來看的話,他又是非常成功的!

其實岳飛也是這樣,我們看到岳飛也是懷著理想,要直搗黃龍迎回徽欽二帝,統一恢復中國的疆域,但是他這個事情沒有做成,而且最後死在風波亭,死的也很慘。那就是他的理想沒有實現,但是他做人很成功,留下了「精忠報國」,這些非常珍貴的價值觀,也使得今天的人懂得了什麼叫做「忠」。文天祥也是這樣,他想驅除韃虜,趕走蒙古人,恢復南宋的江山,最後這個事情也沒有成功,自己在元大都監獄被關了三年的時間,最後死在了菜市口。

當時文天祥在臨行之前,向著南方,就是原來南宋都城的方向拜了三拜,站起來之後整理了一下衣服,說了一句話:「吾事畢矣。」我的事情做完了。

他的什麼事情做完了?他恢復大宋江山了嗎?沒有。他把趙家再重新立為皇帝嗎?他也沒有。當時忽必烈給他開出條件,只要你投降,我讓你做元朝的宰相,你不是有才能嗎?你不是有一套濟世安民的理想抱負嗎?只要你投降我元朝,我就讓你做宰相,文天祥也拒絕了。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兒被賣為奴隸,在宮裡邊當奴隸,受了很多的苦,他的女兒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我們受了很多苦。但是他女兒不會說父親你投降吧。文天祥很難過,因為當父親嘛,對自己的女兒肯定是……他給他女兒寫了一封信,他說爹爹管不得,我這個當爹的人沒辦法呀,我也管不了你,非常的痛苦。就是他想救自己的家人沒辦法,挽救大宋江山沒辦法,驅除韃虜沒有辦法。

既然你這些事都沒做成,你怎麼能說你事兒做完了呢?「吾事畢矣」,什麼事情做完了呢?他的事情就是他達到了儒家的那個理想,就是「捨身取義,殺身成仁」,就是說他做事情本身不是目的,但是他做人成功了,他給我們今天留下了《正氣歌》,我們今天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忠」,什麼叫做「正氣」,所以說他的做人是非常成功的。

那麼這個成功,就是我講的第二個觀點,就是成功是做人的成功,而且一個人做人能不能成功靠的是自己,而不看任何外在的條件,是你自己想不想成功的問題。

成功還有第三個層面的東西,這個就有佛家的意味了。因為佛家經常講一句話「圓滿成功」,一個人真正能夠達到了那個儒家的聖人的境界,或者佛家的佛的境界,或者道家的真人的境界,那就是圓滿成功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現在生活在俗世中的人,現在大家都沒有達到佛道神仙或者聖人的地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沒有任何一個人是成功的。

但是呢,如果我們真正找到了可以皈依的真理,那麼我們就是走在成功的路上,而且沒有人能夠擋住你,因為成不成功是你自己說了算,這就是我作為一個法輪功的修煉者,想跟大家分享的對於成功的認識。

至於說快樂,如果一個人真正能夠達到這種圓滿成功,那種快樂和幸福是永恆的。感官的享受,物質的佔有,帶給你的是一時的東西,它並不能給你真正的智慧,而且這種快感是很快就會消失掉,就跟人吸毒品一樣,就是毒品越來越強,也只能給他一時的快感,並不能給他永久的快樂,而真正的快樂來自於一種智慧。

我以前演講的時候,曾經引用過喬布斯說過的一句話,2001年,在接受《新聞周刊》採訪的時候,他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我願意把我所有的技術拿出來,換來一個下午的時間和蘇格拉底坐在一起。」也就是說,從他的角度來講,儘管他可以做成蘋果,就是他已經是一個很成功的人了,但是他知道那種成功只是事業的成功,而對於智慧本身的追尋,值得他放棄所有他已經有的技術,去追尋一種更高的智慧。他的那些東西,什麼發明蘋果,什麼這些東西我都可以不要,我只希望能夠跟蘇格拉底在一起坐半天的時間,因為從那裡他會得到終極的智慧,也會能夠得到真正的成功。

這是今天我想跟大家所要分享的對於成功和快樂的一點個人的看法,我就先講這麼多吧,謝謝大家!

(全文完)

(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2017年5月27日在舊金山灣區的演講錄音整理。文字整理:黃迪安)

-節錄自
章天亮的網頁》文化反思》章天亮舊金山演講(二)從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汲取成功與快樂的智慧

章天亮旧金山演讲(二)


 

從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汲取成功與快樂的智慧(上)

從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汲取成功與快樂的智慧(上)

今天很高興能夠來灣區跟大家見面,來談一點我在學習中國文化過程中的一些心得。

我開始準備這個內容的時候,我發現這個題目很難講,為什麼呢?因為你要去告訴別人怎麼成功,首先自己需要是一個成功的人,而我對這點沒有太多的信心,我算是一個成功的人嗎?但是,我在讀史的過程中,畢竟還是看到過很多的成功人物,所以今天我們可以談一談成功和快樂,我想談一談自己對「成功」和「快樂」這兩個詞的理解,這兩個詞是不一樣的概念。

 

【成功的人和快樂的人】

快樂的人,不見得一定是一個很多人心中成功的人,所謂成功的人也不見得很快樂,其實我們看到歷史上很多的人建立了很大的功業,這種人他們最後的心裡邊是很寂寞的,因為他們思想的深度和他們思考的問題沒有多少人能懂。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兩個大英雄在爭霸的時候,可能一方被另一方打敗了,成功的那一方並沒有把失敗的這一方殺掉,而是給他一條生路,有的時候我並不覺得是因為那個成功的人他有多麼大的心胸,而是因為只有對手才最了解他,才最是他的知音。

我在講《笑談風雲》第二部的時候,提到過漢武帝身邊有一個非常博學的人物叫東方朔,這個東方朔闖了多大的禍,漢武帝都不殺他,給他的處罰都很輕微。我感覺漢武帝身邊需要這樣一個人,就是他需要有一些人能夠幫他開心,因為如果一個大英雄,大家都是仰望他,不敢跟他開玩笑,我想那個大英雄他的生活也是很寂寞。

【吳清源的「失敗」與「成功」】

今天我們想談關於成功與快樂的智慧,在談這個之前,我想講一個故事,這兩天在網絡上有一個比較引人注目的新聞,就是中國,或者說全世界圍棋界最高的高手叫柯潔,和人工智能阿爾法狗(AlphaGo,即阿法圍棋)的比賽,結果是柯潔三連敗。

我今天在這裡,並不想談人工智能發展到什麼程度了,我想談八十多年前和圍棋有關的一件往事。這個事情發生在1933年,故事的主人公是幾乎所有了解圍棋的人都聽說過的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吳清源。

吳清源在圍棋界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在1914年出生,在2014年去世,整整活了一百歲。他在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時候,是圍棋界的一個傳奇,他在七歲的時候開始學圍棋,到十一歲的時候基本上就打遍天下無敵手了,這個人很奇怪的是,他沒有老師,他幾乎就是無師自通。當時民國的總理段祺瑞把吳清源請到他的府上陪他下棋,一個月一百塊大洋。那個時候,一個警察一個月掙六塊大洋,可以養活一家人,能夠買自己的房子,還可以僱一個傭人,而這個小孩十一歲的時候,就在段祺瑞的府上,陪他下棋,一個月掙一百塊大洋。

後來到十三歲的時候,吳清源的棋力在國內已經沒有對手了。當時日本的圍棋比中國的圍棋要先進很多,雖然圍棋是日本從中國學去的,但是日本有一個職業棋院的製度,就是日本有職業棋手,而中國的棋手都是業餘的。日本的圍棋界當時有四個世家,其中最厲害的一家叫本因坊,這個像是金庸小說中的武林高手。本因坊的家族在選掌門人的時候,不是父子相傳,而是師徒相傳,就是很多徒弟,誰的棋力最高,誰就成為本因坊的下一代掌門人,這個人一旦繼任為本因坊的掌門人之後,他把自己的名字都要改掉。

吳清源那個時代,日本本因坊的掌門人叫做田村保壽,這是他的本名,但是他繼位為本因坊的掌門人之後,他的名字就改為秀哉,就像過去皇帝登基後要改年號,你會知道日本對圍棋的重視。秀哉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尊榮無比,吳清源當時在中國的時候,日本棋院有一個元老叫瀨越憲作,當時是七段,這個人聽說了吳清源,就派了他的一個高徒叫做橋本宇太郎,在1928年的時候到中國測試吳清源的棋力,後來橋本宇太郎回國之後,極力地推薦吳清源,於是就安排吳清源東渡到了日本。所以吳清源到日本的時候,他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

日本人對圍棋是嗜棋如命,這裡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在二戰末期的時候,日本的本土已經不斷地被盟軍轟炸了,當時日本這兩個頂尖高手橋本宇太郎和岩本薰兩個人在一個地方下棋,當時盟軍的炸彈扔下來之後,氣浪把橋本宇太郎從屋子裡邊扔到了院子裡,那一盤棋都掀翻了,橋本宇太郎爬起來了之後,撣了撣身上的土,跟裁判商量了一下,然後復盤再戰。

他們下棋的地方在廣島,那一天是1945年8月6日,投下的那個炸彈叫「小男孩」,大家知道,這是美國投向日本廣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地點離他們下棋的地方只有10公里,所以那局棋被稱為「核爆名局」。你可以知道日本人對圍棋這種癡迷重視的程度,到了一種痴迷的程度,所以日本的圍棋那個時候要遠遠超過中國。

就在這種情況下,吳清源到達了日本。

當時日本圍棋界的一個新銳叫做木谷實,和吳清源他們兩個人發明了一種新的圍棋佈局方法,當時稱為新佈局法,這個新佈局方法和當時日本本因坊這一派,包括日本傳統的棋界佈局的方法完全不一樣,所以當時他們這個新的佈局法提出來之後,日本整個棋界都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離經叛道的做法。

吳清源很有幸得到了一個機會,他在日本最強的十六個棋手比賽中勝出,這樣,他就有機會挑戰日本圍棋界的第一高手,就是本因坊的掌門人秀哉,秀哉當時和吳清源較量的這個棋局具有歷史性意義。

當時下棋的時候,是在1933年。而1931年9月18日發生了日本侵華的「九一八事變」,所以1933年中國的吳清源和日本的秀哉這個對局,就有了中日兩國較量的一種民族性的色彩,而這一棋局從1933年的10月16號一直下到1934年的1月19號,下了三個月零三天的時間,當然他們不是每天下,他們是每個星期下一次,當時這個棋盤的棋譜,每週都在日本的《讀賣新聞》上登出來,那個圍棋的起伏結果,就像現在人看電視連續劇,特別過癮。

他們每次下完棋,有的時候就過幾招,一個禮拜就結束了,登出來之後,一堆人開始研究。吳清源當時和秀哉下棋的時候,他執黑先行,第一點就在三三這個位置,日本當時這個佈局的時候一般第一次都要點在小目的位置上。

吳清源的第二招點在斜對角的那個星位上,第三個子點在天元這個位置,這種路數,當時的日本棋院根本就無法接受。所以他們給吳清源這個三個子起了一個名字,叫鬼怪手。所以當時秀哉看了這三手之後,就叫停了,因為吳清源執黑先行,所以秀哉有一個特權,就是他可以叫停。就是我今天我不下了,我得回去休息一下,當時叫打掛,就是封盤了,所以秀哉每到自己不知道如何應付的時候,就停下來,回去之後,他就召集本門弟子開始開會商量。

當時吳清源不是跟秀哉一個人下,當時吳清源是以一人之力挑戰日本全部高手,每個星期下一次,而且,會看棋的人都知道,當時吳清源以黑棋一開局就非常好,而且這個優勢一直保持到中盤。如果這種情形持續下去,秀哉就輸定了,當然日本人的心情很複雜,一方面他們看到一個權威失敗了,那肯定是有一個新的更強的東西可以去學習,他們有一種好奇心,一種興奮感。但同時,又覺得秀哉如果輸了,對於日本來說是很沒面子的一件事情,下到第160手的時候,秀哉突然下了一個非常凶悍又巧妙地一個子,然後在吳清源的中盤侵進去一大塊地盤,秀哉之後一直保持著微弱的優勢。到封盤的時候,點算是吳清源輸了一個子,就是大概二目棋。

秀哉好像是贏的,但是他贏得不太光彩,因為他可以回去想一個禮拜,再加上他又可以和他的弟子們一起去探討,下一步應該怎麼走,但是,秀哉畢竟還是贏了,保住了日本圍棋界的面子,這是1934年初。

但是,這個事情沒有完,後來等到1938年的時候,秀哉名人準備要退休了。退休之前,他要下一些棋。目的是要找到日本圍棋界最高的高手來接替他,他說我自己不再擔任本因坊的掌門,我也不把這個本因坊的掌門這個名號限制在這一個家族裡邊,全日本誰棋藝最高,誰就獲得「本因坊」的稱號。在這次引退賽中,當年和吳清源一起發明新佈局法的日本圍棋新銳木谷實戰勝了秀哉,吳清源那個時候沒有入日本國籍,所以他沒有權利去爭奪日本圍棋界最高的這個榮譽,但他們想知道木谷實和吳清源到底誰的棋力更高一點。

於是從1939年開始,他們就舉行了十番棋,就是吳清源和木谷實之間的對決,這場對決讓日本人很沒面子,為什麼呢?咱們現在下圍棋,黑白子就是執黑先行,然後要貼目,那個時候沒有貼目,就是下贏了就下贏了,下輸就下輸了,沒有貼目那一說。所謂十番棋,就是兩個人輪流執黑,這樣比較公平,五局你執黑,五局我執黑,看誰圍棋的功力更強一點,但是有一個規定,就是如果我連贏你四盤,我就要把你降級了。

這裡有幾個圍棋的術語,比如說我是九段,你也是九段,那麼你五局執黑,我五局執黑,這個叫做分先,就是這個先手是分開的,平均分開的,如果我覺得你棋力不如我,叫先相先。所謂先相先,就是你執兩局黑旗,我執一局黑棋。如果你跟我圍棋差兩段,叫定先,就是你永遠執黑,就是它有這樣的這個圍棋級別的這種排列。

當時,木谷實和吳清源下棋的時候連輸了三盤,他再輸一盤,就要降級了。這對於日本人來說是個恥辱,因為你一旦連輸四盤之後,你如果輸第五盤那就是輸了五盤了,再輸就是負五負六,你終身都沒有翻身的機會,你就永遠在對手面前低一級,當時木谷實就急的就把自己的頭髮全剃光了,表示我無論如何要贏。他下圍棋的時候,由於長時間痛苦的思考,鼻子流血,之後昏倒在地,跟他對面下棋的吳清源連這個都沒看見,他下圍棋非常專注,就看那個棋盤,木谷實昏倒了他都不知道。木谷實最後還是輸了,被降級。

從1939年開始,日本所有的圍棋高手,爭奪最高的就是日本第一高手的稱號,爭完了之後就去跟吳清源下,吳清源從1939年到1955年,16年的時間,每年下十番棋,把日本所有圍棋高手全部降級。

這個人太牛了,是吧?當時日本天皇是昭和,所以他們封吳清源做「昭和棋聖」,也稱他為「大國手」,就是這麼牛的一個人,他在和秀哉名人的那一局棋對決,不是輸了嗎?

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吳清源最成功的不是那16年把日本所有棋手全部降級,而是他和秀哉名人對局的時候輸的那一局棋,因為當時吳清源在輸了之後,曾經有人問過他,說在秀哉下了第160手那一子之後,你還是有機會贏他的,為什麼最後終於輸了呢?吳清源笑了笑說:「還是輸了的好。」

而吳清源那時候多大呢?吳清源那個時候只是一個19歲的少年,他可以在一戰成名的時候,他選擇了退讓。在我看來,他最成功的不是那16年全勝時期,而是他退讓的那一步,那個是讓我非常佩服,甚至是很尊敬的一個選擇。因為他不是做事情的成功,而是做人的成功。

(未完待續)

(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2017年5月27日在舊金山灣區的演講錄音整理。文字整理:黃迪安)

-節錄自
章天亮的網頁》文化反思》章天亮舊金山演講(一)從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汲取成功與快樂的智慧

章天亮旧金山演讲(一)


百里奚「相堂認妻」和「泛舟之役」

百里奚「相堂認妻」和「泛舟之役」

newsletter-may-2018-article02-2

 

第三個關於百里奚的故事,叫做「相堂認妻」。百里奚成為了秦相以後,他被五張羊皮贖回來的事情在很多國家就傳開了,他的妻子杜氏本來在家鄉獨自扶養兒子生活,但是後來實在是太窮了,就到別的地方去要飯,輾轉流落到了秦國。聽說秦國的大夫是百里奚,她就想看一看是不是她的先生,但是百里奚總是乘車外出,她看不太清楚也不敢相認,因為已經30多年沒見面了。

後來杜氏就在相府謀了一個洗衣服的差事,浣衣,給人洗衣服,她很勤快幽默又會唱歌,所以大家都挺喜歡這個老太太的。有次百里奚在宴客的時候,杜氏就跟樂工說,我這個人會彈琴也會唱歌,能不能讓我表演一次?樂工就把琴給她,她彈奏的曲子非常的淒婉哀怨,樂工覺得自己彈得都不如杜氏彈得好。杜氏就唱了首歌,大概的意思是說:百里奚,五羊皮,你記不記得當年你離家的時候,我拉著你的衣服哭泣,而且你沒有飯吃,當時我劈了門閂燉母雞;現在你作為秦國的相,身上穿著紋繡,但是我卻在給別人洗衣服;你現在富貴了,還記不記得你當年的妻子?

百里奚聽到這歌就很吃驚,他就把杜氏叫到跟前,一看果然是他的妻子,夫妻二人30多年沒見面了,相持大慟,然後百里奚就問她說兒子在哪裡?杜氏說兒子出去打獵了。百里奚就把他的兒子也找來,他的兒子就是後來秦國的一個大將,叫做孟明視。當時秦穆公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就祝賀他們,賞了一些錢,而且把他的兒子孟明視也拜為大夫。

 

newsletter-may-2018-article02-3

 

最後一個故事叫做「泛舟之役」,百里奚在當了秦國國相之後,秦穆公曾經「三置晉君」,就是他曾幫助晉國指定國君三次。因為最開始晉國國君是晉獻公,晉獻公的兒子中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弟弟夷吾,一個是哥哥重耳。重耳就是後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獻公死了之後,國家發生一些內亂,當時夷吾就請求秦穆公把他送回晉國做國君,當時的條件是說,如果你把我送回晉國做國君,我就把黃河以西的八個城池全部割讓給秦國。秦穆公就同意了,同意之後就把夷吾送回晉國,這就是晉惠公,這一年是公元前650年。

晉惠公夷吾回到晉國之後立刻就反悔了,為甚麼呢?之前他在跟秦穆公談條件的時候,他只是個匹夫,晉國的國土沒有一寸是他的,所以他說割讓城池,割的毫不心疼,等他一回去做了國君後,那八個城池就是他的了,就捨不得了。所以他跟秦穆公說:不然那八個城就算了吧。這樣晉惠公等於是背盟,這人沒有信義。

秦穆公當時想了想,忍下來了,沒有跟他計較,也沒有打。到了晉惠公做國君第四年的時候,晉國發生了天災,當時晉國老百姓就沒有吃的。晉惠公就向秦國請求借給他糧食。當時秦國有一個將軍丕豹,丕豹當時就跟秦穆公說不能借給晉國糧食,這晉惠公是一個沒有信義的人,我們應該趁著晉國鬧饑荒的時候去攻打他們。

百里奚這時站出來了,他說:晉國的國君得罪了我們大王,晉國的百姓又有甚麼罪呢?如今他們鬧饑荒,我們應該去賑濟晉國的百姓!秦穆公真是有王者之風!他就聽從了百里奚的建議,大開糧倉,從汾水、渭水、黃河三條水道,從秦國的都城雍(今陝西西安)向晉國的都城絳(今山西曲沃縣)運送糧食。同時陸路也在運糧,三條水路上的船隻和地上的車隊,首尾相接800里這麼長,把秦國的糧食大量的運到晉國去,這在歷史上稱為「泛舟之役」,是相當有名的一件事情!

秦穆公用了這麼多的糧食,做了這麼大的犧牲,不計前嫌的去賑濟晉國,到第二年的時候,換秦國遭災了,而晉國則是大豐收,秦穆公說今年因為我們遭災了嘛,我們向晉國借糧,至少把去年借的糧食還給我們。派了一個大臣去跟晉惠公商量。晉惠公一看秦國遭災了,立刻說這是攻打秦國的一個好機會!這人真是一個喪心病狂的人啊!一個以怨報德的小人!晉惠公就準備出兵去攻打秦國。

秦穆公大怒,立刻起兵迎戰,雙方在韓原交戰,歷史上稱此戰役為「韓原之戰」,在「韓原之戰」中,秦穆公的兵少,糧食也不足,在戰爭初期是失利的。秦穆公被晉國士兵給包圍起來,就在非常危險的時候,突然衝出來300個野人。那時候住在都城裡邊的人叫做國人,都城以外的叫做野人,這300個野人拿著大砍刀逢人就砍,武功其高,奔走如飛,就把晉兵殺散了,把秦穆公給救了。

秦穆公問他們是誰,野人說我們是來報恩的!原來在幾年以前,秦穆公有次丟了幾匹好馬,非常好的馬,就派官吏去查,一查發現這幾匹馬被這些野人給吃了,當時官吏就要把這些人抓起來以正刑法,秦穆公說我怎麼能夠因為馬去殺那麼多的人呢?為了幾匹馬殺人,他說:我聽說吃了好馬的馬肉,如果不喝酒的話,人會生病的。就送好酒讓他們喝。秦穆公不但沒有殺掉這些人,還送他們酒。這些野人他們知道後非常的感動,這一次他們是來報恩的。

秦穆公這種王者之風,也給自己多了一條出路,這些野人不受封賞,再拜而去。他們不但救了秦穆公,而且把晉惠公也抓起來了。這樣一個喪心病狂的小人,秦穆公怎麼對待他呢?秦穆公以諸侯之禮接待他,而且還把他放回了晉國。晉惠公回去之後也覺得很沒面子、很慚愧。於是就答應秦國把河西八城割讓給了秦國。

 

從這四個百里奚的故事中,大家可以看到百里奚的人品。看穿晉獻公「假途滅虢」之計,是他的「智」;貧窮時不到晉國做官,是為「忠」;推薦有才能的朋友蹇叔,並使他位居自己的上位,這是「義」;富貴不拋棄自己的妻子,「相堂認妻」,這是「不忘本」;勸秦穆公賑濟晉國的饑民,這是「仁」。

秦穆公在百里奚的輔佐下,吞併了十二個戎國。在西面更是把中原文化向西域傳播;同時由於這些戎國的加盟,使得秦國國力大大的增強;又因為以德撫而力征,得到了西河地區,把秦國的國境拓展到了黃河的邊上,這也為秦國後來爭霸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十二集《王霸殊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