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遷:軍事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遷:軍事

春秋戰國是長達五百年的一個變局,這一場變局使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管理方式、官制等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下面我們先說一說軍事的變化。

xtfy1-24-PB2-8

公元前222年,秦國滅亡了楚國,在戰爭之前秦王曾經跟兩個將軍有一段對話,他問老將王翦,滅楚需要多少人?王翦回答說需要六十萬;秦王又問了另一員戰將李信,李信說只需要二十萬人。秦王覺得王翦是老頭子嘛,比較保守,李信是個年輕人,銳氣正盛,所以就收拾了二十萬兵馬,交給了李信。那麼王翦就稱病回家了。

李信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名將。我們知道漢朝飛將軍李廣,李廣就是李信的後代,他們家是世代為將軍的。可是李信帶了二十萬兵馬到楚國的時候,最開始打得很順利,可是後來楚國的將軍項燕打了一個反擊戰,把秦國的軍隊給打敗了,所以李信敗回了秦國。那秦王呢就很生氣,他又想起了老將王翦,他就到王翦的家裡請王翦出來,王翦當時跟秦王講,如果讓我用兵的話,非六十萬不可。

那秦王就問了一個問題,他說過去稱霸諸侯的那些國家,像齊國也不過就是千乘之國,就是一千輛兵車,以每一輛兵車七十五人來計算的話,他的兵馬不超過十萬。現在要打楚國,卻需要六十萬兵馬,為甚麼需要這麼多的人呢?王翦就給秦王分析了,春秋時期的戰爭和戰國時期戰爭的不同,他說在春秋以前啊,諸侯國之間在作戰的時候,都是約好了日子,到這一天,大家來擺陣勢,叫做「約日而陣,陣而後戰」,擺好了陣勢之後,雙方才開始交戰。

在交戰的過程中「致武而不重傷,聲罪而不兼地」,雖然說雙方發生了戰爭要動用武力,但是不會使人受到重傷,同時它的目的是為了討伐對方的罪過,而不是為了兼併對方的土地,所以戰爭的時間非常短。而且「於干戈之中,寓禮讓之意」,就是古時候打仗並不是以殺人和兼地作為目標的。

而到了戰國時期「圍城動經數年,報級動以數萬」,動不動圍一個城就要攻好幾年,戰場上斬首就有好幾萬人。我們在講到「長平之戰」的時候曾經說過,一次戰爭趙國就陣亡了四十萬的將士。所以說到了戰國時候戰爭已經跟春秋時期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講到「吳越爭霸」,那是到了春秋末年了,一場戰爭從公元前476年打到公元前473年,就打了三年的時間。然後講到「三家分晉」的時候,戰國第一場戰爭就從公元前455年打到公元前453年。到了戰國時期,戰爭持續時間就變得非常非常的長。而春秋以前戰爭的時間非常短,甚至可能打一天就結束了,我們看「武王伐紂」也是,到了牧野之後,七十萬奴隸倒戈,一天這個戰爭就結束,那還是朝代更替,周滅商朝的最大的一場戰略決戰,它的結束也是非常非常快的。

春秋跟戰國時期的戰爭變化相當的大,這就帶來一個甚麼問題呢?就是在戰國時期出現了很多很多的軍事家,在戰國之前寫兵法的人很少,唯一留下的一本兵書,在春秋以前就是姜子牙留下的《六韜》,到了戰國時期由於戰爭非常頻繁,所以很多人都寫兵法,比如春秋末年齊國的司馬穰苴寫過《司馬法》;孫武寫了《孫子兵法》;戰國時期吳起寫了《吳子兵法》;孫臏寫了《孫臏兵法》;尉繚寫了《尉繚子》,就是基本上我們看到的兵書都是在戰國時期或者是春秋末年的時候開始出現的。

由於春秋和戰國時期的戰爭非常頻繁,也出現了如司馬穰苴、孫武、孫臏等傑出的軍事家,他們不僅百戰百勝,而且將用兵之道寫成兵法,這在軍事史上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歷史。那麼當然王翦跟秦王說了這一番話後就說服了秦王,於是給了王翦六十萬兵馬,那麼王翦也靠這六十萬兵馬滅掉了楚國。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二十四集《歷史變局》

儒家文化的核心(下)

儒家文化的核心(下)

那麼在「仁」下面的話就是「義」,甚麼叫做「義」呢?「義」這個字在字典中的解釋就是一件事情應該去做,那麼一件事情到底應不應該做?憑甚麼來判斷?那麼當然君子和小人在這方面是有分別的,這叫做「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從道德來判斷這件事情應不應該做;小人是從利益出發,來判斷這件事情應不應該做,這也是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分別。

儒家的「義」指的是如果一個事情在道德上應該做的話,就應該全力去做,簡單的說就是為做而做,一件事情不考慮它是否能夠做成,首先在道義上它是應該做的,那麼就竭盡全力去做。那麼如果一個人竭盡全力去做了,仍然沒有把一件事情做成,孔子就把這樣的情況歸為「天命」,也就是天的意旨。

孔子的一生就是對「仁」、「義」、「知天命」思想的實踐,他生活在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期,政治大動蕩的時期禮崩樂壞,孔子周遊列國,他像蘇格拉底一樣逢人必談,他希望君、臣、父、子都能過上有道德的生活,但是卻沒有甚麼人真正的採納他的主張,儘管他碰了很多壁,吃了很多苦,但孔子從不後悔。因為他做這件事情就是出於「義」,是一種道德上的考慮,是為做而做。

孔子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就是說君子要出仕做官的話,是為了推行自己的理想,至於說我的理想在這個社會是不能實現的,我早就已經知道了。所以孔子抱著這樣一種心態,儘管他知道他不會成功,但是他仍然竭盡全力去做。這裡所講的「天命」,這就是天的意旨,或者說是宇宙的規律,或者說是神的安排,那已經是超出孔子控制之外的事情了。

很多人認為相信天命會讓人消極,如果從孔子對「義」和「天命」的解釋,我們就會看到,相信「天命」不但不會讓人消極,反而會讓人豁達,正因為在孔子的心目中沒有做成和做不成這一說,只要自己盡力去做就沒有甚麼可後悔的,所以這樣的人他的心中就永遠沒有憂慮,因為他不會為結果而縈懷,所以孔子又說「君子坦蕩蕩」,他從來不會為了結果而感到憂慮,同時孔子又說「仁者不憂」,孔子認為懂得了「義」和「天命」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因為他出於道義做事,而對於結果如何毫不縈懷,所以孔子講「君子喻於義」,又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孔子一直到五十歲的時候才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剛才我談到孔子在講述自己一生的時候,他說「吾五十而知天命」,而在這個時候,孔子開始了另外一種愛好,就是攻讀《易經》。我們知道《易經》就是講宇宙運行規律,包括人事變化的一本書,孔子晚年的時候喜歡讀《易經》。成語「韋編三絕」就是講孔子翻閱《易經》把穿竹簡的牛皮繩子翻斷了三次。

孔子的一生非常坎坷,他小的時候家裡很窮,所以孔子說「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就是我從小的時候,家裡邊就很窮,他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官,也管過放牧牛羊的工作。孔子他的身分是「士」,大家知道這在春秋戰國年間,社會地位最高的是周天子,周天子下面是諸侯,諸侯下面有大夫,大夫下面有士,這四個階層是貴族階層,在孔子生活的時代,只有貴族是可以受教育的,也就是說孔子作為一個士人,他有受教育的權利。

但是比士更低一級的就是庶民,他們是沒有受教育的權利的,而孔子他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主張,叫做「有教無類」,就是我不管你出生到底是貴族還是平民,只要你交學費上來,那麼孔子就教你,所以孔子他促成了學術的下移,打破了過去學在官府的傳統,過去的學術是由官府來壟斷的,而孔子把學術或者說對學問的探討,普及到了整個社會,所以很多人認為孔子是中國第一個平民教育家。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八集《吳越爭霸》

儒家文化的核心(上)

儒家文化的核心(上)

子貢由於他的才能和高超的辯論遊說技巧,使得他在列國的權貴間名聲鵲起,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這樣寫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孔子弟子中子貢最為富有,他每到一個國家,那些國君都對他非常的尊重,而他卻是孔子的弟子之一,這樣就更為孔子贏得了許多尊重。然而也有人因為子貢的財富和辯才,認為子貢比孔子更加高明,魯國的大夫就公開在朝廷上說:「子貢賢於仲尼。」

子貢聽到這種評價後說:「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意思是說自己的那點學問本領,好比矮牆裡面的房屋,誰都能看得見,而孔子的學問本領,則好比數仞高牆內的宗廟景觀,不得其門而入,何況能尋得其門的人又很少,正因如此,諸位才有這樣不正確的看法。那麼孔子又是個甚麼樣的人呢?

孔子是個聖人,也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很多人把孔子稱為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自述自己的生平時曾經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學說很博大,很多人認為孔子的學說核心在於禮和樂,當然孔子確實很重視禮樂,但是其實孔子學說的核心卻是「仁」。孔子講一句話:「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不是一個仁人的話,要禮和樂又有甚麼用呢?

我們今天簡單的介紹儒家的三個概念:「仁」、「義」和「知天命」。

孔子是把「仁」排在首位的,「仁」通俗的講就是愛人,當然這種愛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人與人之間的你情我愛,也不是以親情,或者是家庭的親緣關係來決定愛一個人,或者是不愛一個人。孔子這種愛人可以說是「博愛」,這種愛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叫做「推己及人」,就是我自己覺得好的,那麼我希望別人也同樣能夠得到,比如說有的人他希望得到名譽、有的人希望得到學問。那麼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個道理在儒家也被稱為「忠道」。那麼「推己及人」的反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說我不喜歡的,那我也不推給別人,這個道理在儒家也被稱為「恕道」。所以說孔子講「仁」,但是也有人說孔子的道是「忠恕而已矣」。

當然孔子講的這種愛並不是無原則的,他是有一個道德的判斷在後面,並不是愛所有的人,比如說孔子曾經講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就是說一個有仁心的人,他會真心喜歡一個人,也會真心討厭一個人,當然討厭一個人,實際上是指討厭這人不當的行為,或者說是不良的道德,當然能夠做到這點是需要一定的原則的,也是需要有勇氣的,有的時候你真想討厭一個人的話,也是會得罪人的。

但是孔子也非常厭惡那種做老好人的人,他把這樣的人稱為「鄉愿」,孔子說這些人是「德之賊」,他們是損害道德的人,他們好像是做好人,好像是誰都不得罪,見到壞人他們也不敢得罪,而恰恰是因為他們的姑息與縱容,才形成了壞人行惡的土壤!子貢問孔子說:鄉裡邊的人都喜歡一個人,這個人是個好人嗎?孔子說不見得。子貢又說鄉裡邊的人都討厭他,那麼這樣的人難道是個好人嗎?孔子說也不見得。子貢說那甚麼樣的人算好人呢?孔子說鄉裡邊的好人喜歡他;鄉裡邊的壞人恨他,這樣的人才是一個好人!這個就是我上面講的「仁」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推己及人」。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八集《吳越爭霸》

在2017年飛天藝術學院Middletown分校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在2017年飛天藝術學院Middletown分校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zhangtianliang2017speech-3/

各位畢業生,各位老師,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

很榮幸能在這裡向諸位致辭。高中畢業是人生中的一個里程碑,當你們穿上畢業服的時候,意味著你們已經18歲了,變成了一個成年人!現在的高中畢業典禮,就像是中國古代的冠禮,就是在中國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的時候,就把頭髮盤起來,別一個簪子,然後戴上一個冠,冠禮就是成人禮,非常隆重,這意味著這個人就此成為了一個成年人,需要承擔社會責任了。

如果說,成年以前,我們的生活大多是由父母和老師安排的,那麼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會更加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你們將進入大學,廣泛地接觸社會,選擇你們的專業和職業。上面這些選擇非常重要,因為它決定了你們將以何種技能謀生,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們將選擇自己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家長和老師都希望通過教育,讓你們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一個人能否成功,取決於很多因素,比如是否聰明、是否能不斷學習、是否能夠把握機會,甚至在關鍵時刻是否有貴人相助等,但這裡我只想談談關於成功的其中三個要素。

最近我看到一則故事,上世紀六十年代,自由社會和共產陣營正處於冷戰時期,出於對美國航天事業可能落後於蘇聯的擔心,1961年,肯尼迪總統啟動了載人登月的阿波羅計劃。1962年,當肯尼迪總統視察美國宇航局的時候,他看到了一個清潔工,正在清掃地板,肯尼迪走過去,問他在做什麼,清潔工回答說:「總統先生,我在幫助把人送上月球。」(”Well, Mr. President,” the janitor responded, “I’m helping put a man on the moon.”)

這個故事對許多人來說,都深具啟發性,清潔工沒有說:我在清洗地板,或者說我在賺每小時兩美元的工資。在他看來,雖然他的工作微不足道,但是卻是整個龐大計劃的一部分。因此,相比其它清潔地板的人來說,他認為他的工作被賦予了更大的意義。

因此即使在做一份微不足道的工作,我們也要盡職盡責地做到最好,要像那些設計航天器的發動機、儀錶盤或逃生系統等等那些重要部件的科學家一樣,盡到你最大的努力,這是你成功的一個關鍵,既懷有遠大的目標,同時又盡力做好分內的事。

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你能抱著這樣的態度去做清潔工,你就不會永遠都是清潔工。

這個故事的第二個層面的意義在於,一個事業的成功需要眾多人的配合,包括這個不起眼的清潔工。現在許多人都使用iPhone手機,一部iPhone手機的零部件來自於200多個供應商,比如提供內存、相機鏡頭、天線、外殼等部件的供貨商,中間經過400多道工序,這還只是硬件部分,此外還有整體設計、軟件開發、市場調查、統計、財務、法律、金融和人力資源等諸多部門的配合。

如果我們要想讓我們所參與的計劃能夠成功,我們除了做好分內之事,還要能夠積極配合他人,在許多書上、和人力資源部門交談的過程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很多工作,並非只有一個人能做。從能力上來說,滿足一個職位要求的人很多,而最終被雇用的人,未必是能力最強的,但必須是能夠配合他人的人。

無論是開發一個成功的產品或做一個成功的企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只有能夠配合他人的人,並懂得如何讓他人一起協調配合的人,才能成就更大的事業。

上述兩個要素:盡力盡責、配合他人只是做事成功的要素。作為飛天的畢業生,你們還被賦予了更高的期待,就是做人的成功。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大變動的時代,人類歷史上經過了工業革命、電氣時代、電腦時代和互聯網時代等幾次飛躍性的發展,每次革命都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並造就出一批企業家和發明家,而今網絡把整個世界都聯繫在了一起,而伴隨著物質文明的繁榮,則是精神文明的衰退。

在世界的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偉大的教育家,比如孔子,他是中國第一個私學教師,被尊為「大成至聖先師」和「萬世師表」;在印度,釋迦牟尼佛創立了佛教。當時釋迦牟尼佛有很多稱號,佛、如來、世尊等等都是他的稱號,他還有一個稱號叫「天人師」,也就是天上和人間的人都應該以他為師;古希臘的先知蘇格拉底也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最著名的學生柏拉圖創立了雅典學院。

這其實提出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也就是教育的目的絕不僅僅是技能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人的美德。當你們步入大學的時候,你們就會發現,與那些大師的時代乃至後來上千年的傳統教育相比,在現在的大學中,人文的精神已經缺失得非常嚴重了。因此,我今天想告訴各位畢業生的是,在未來的人生中,你們需要重新拾起這種人文的精神,在學習各種技能的同時,完善自己的道德。

這個世界上有不同職業的人,每種職業都有他的頂點,比如搞政治的人可能最高成就是當總統;搞法律的人可能最高成就是做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或者法學家;搞藝術的最高成就是成為大藝術家。但如果我們拋開職業,就一個人做人本身來說,能夠達到的最高成就是什麼?

按照中國儒家的觀點來說,做人最成功是能夠做到聖人;佛家認為,做人最成功的是能修成佛;而道家認為,能夠修成真人,這是作為一個人能夠到達的頂點。而通向這個頂點的道路,則是遵循聖者的教導,就像我今天找到了法輪大法的教導,並以「真善忍」為原則去生活,才能夠不迷失於世俗的洪流中。

因此,在未來的日子裡,我不僅祝愿你們學業有成,事業有成,更要祝愿你們,在這個光怪陸離、充滿誘惑的時代,能堅守住傳統的道德,乃至對「真善忍」的信仰,做一個真正成功的人。

2017年的畢業生,再一次祝賀你們!

-節錄自

章天亮的網頁》在2017年飛天藝術學院Middletown分校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http://zhangtianliang.com/2018/04/2480/

 

從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汲取成功與快樂的智慧(下)

從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汲取成功與快樂的智慧(下)

我在講《笑談風雲》的時候,曾經提到過有一些做轟轟烈烈事業的人,比如說商鞅,這個人幫助秦孝公變法圖強,他為秦國製定的那一套法律跟政治制度,幫助秦國統一天下,他算是一個成功的人嗎?從做事的角度考慮,商鞅是很成功的;但是從做人的角度來說,他是很失敗的,因為到最後,秦惠文王殺商鞅的時候,滿朝文武包括老百姓,沒有一個人說他一句好話。這個人做人得多失敗,才能失敗到這種程度?

我在講《笑談風雲》第二部的時候提到過,有一個叫晁錯的,他向漢景帝上「削藩策」,漢景帝聽了他的話。到最後,也確實是按照晁錯的建議削藩,解決了封國的問題,晁錯的事情做得很成功啊!他的的政治理想實現了,但是晁錯最後死得很慘,「吳楚七國之亂」中,晁錯被腰斬,晁錯死的時候,滿朝文武也沒有一個人說他的一句好話,因為晁錯為人很失敗。《史記》上說,晁錯為人「峭、直、刻、深」,這個人的話很嚴厲,對人心也狠,又很苛刻,挑人毛病,雖然他講的話是對的,他要做的事情也沒錯,但是由於他做人的失敗,最後導致他自己也死得很慘。

所以我說,「做人的成功」跟「做事的成功」是完全兩個概念。

這個世界上有不同的人,每個人有不同的職業,每一個人都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他的最頂點,比如說,我是一個搞政治的,那我能夠在這個領域中達到的最頂點,可能是美國的總統;我是搞藝術的,那可能我達到的最頂點是做一個大藝術家;如果我是一個木匠,可能我做得像魯班一樣,做一個了不起的木匠。

每一個人在自己的職業範圍內,都有他的一個最頂點。但是如果我們拋開職業,就一個人做人來講,他能夠達到的頂點是什麼?

按照中國的哲學來說,就做人本身來說,你最成功的不是做總統,那只是一種職業而已。儒家認為,做人最成功是能夠做到聖人;那麼佛家理解,做人最成功的是能修成佛;而道家認為,能夠修成真人,是最高境界,這些是他們認為,作為一個人能夠到達的頂點。

就像我們今天看到,比如說,我們在灣區有很多IT的大公司,像Google,他的創始人是誰呢?是佩奇和布林這兩個人;蘋果的創始人是誰呢?史蒂夫・喬布斯;雅虎的創始人是誰呢?楊致遠,現在我們可能還能夠知道,再過幾十年有多少人知道楊致遠?就是一個巨大的問號,因為現在Yahoo這個公司都已經賣給人家了;IBM的創始人是誰啊?你們可能還有人知道的,但是不像知道喬布斯的人那麼多了。

美國100年前的鐵路大王是誰呀?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所以我想起來司馬遷曾經講過一句話,他說「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從古到今,有錢的人太多了,富貴有地位的人太多了,就包括我們現在,比如說知道美國的副總統,是麥克・彭斯。前兩年的副總統,是……拜登,我都快忘了他了,再過100年,美國副總統是誰,沒多少人知道了。

就是有錢有地位的人能被人記住的很少,真正能夠被人記住的,是「倜儻非常之人」,就是說你做事很成功,你可能不會被人記住。但是如果你做人很成功的話,才能夠真正在歷史上留下一筆。

 

【做事成功,需要很多條件】

再有一個,我覺得做事成功跟做人成功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就是一個人做事成功,不僅需要這人的能力,當然做事成功是需要聰明才智,但是更多呢,還要看什麼?還要看機緣,還要看是不是有貴人相助,是不是?

我在講《笑談風雲》第二部的時候,提到一個倒霉的人,叫做李廣,飛將軍李廣,他就很倒霉,他歷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朝,他的理想是能夠封侯,但是他的理想一直沒有實現。在漢文帝的時候,李廣就表現出了對匈奴的作戰非常勇敢,這人武功非常的高強,徒手和猛獸格鬥,漢文帝當時說了一句話,如果你生在漢高祖時代,你封個萬戶侯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後來宋朝人寫詞:「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就是說李廣這個人,以他的能力如果生在漢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是沒問題的!結果他怎麼樣?他歷經文、景、武三朝,不但沒有封侯,最後自殺而死。

李廣的一生說明什麼問題?你光有能力行嗎?不行!你需要有機緣。按說他的機緣也是不錯的,因為當時景帝的時候有「七國之亂」,那就是一個將軍立功的時候,立功就可以封侯嘛,他立了功也沒封成侯。漢武帝的時候開邊,對吧?不斷的打,對外擴張戰爭,當時李廣手下那些小兵都封侯了,幾十個人封侯,李廣也沒封侯,所以光有機緣不行。

他當時有機緣,那麼多次戰爭,李廣自己說「吾自結髮以來,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有一次皇帝認可他的成功,他就封侯了!結果是一次都沒認可,所以他光有能力、有機緣還不行,還要有貴人相助。所以我想說的是什麼呢?就是一個人做事成功,很多時候不是你能夠決定的,所以中國人講「天命」。

 

【做人成功是自己可以決定的】

但是一個人能不能做人成功,這個是你自己就能決定的,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他不需要其他別的人給他提供什麼機緣,他在菩提樹下坐了49天,一下子開悟了,他就達到了佛家認為的一個人最成功的頂點,他就成佛了。

就是說一個人做事的成功需要很多外在的條件,而一個人做人是不是成功,他只要自己有決心,而且真正能夠下決心做下去就行了!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點,就是做事的成功跟做人成功的不同。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看待中國歷史,就會有一個不同的視角。我記得我做完《笑談風雲》之後,新唐人電視台的一個主持人叫方菲,她和我有一次對談。她當時說,很多人看中國歷史,都覺得很悲觀,因為什麼呢?因為看到很多人,很好的人,但是生活很不如意,最後結局也不好,比如說孔子,很典型的一個例子。

孔子曾經做到過魯國的司法部長,但是後來呢?由於魯國的國君被齊國送來的女樂給迷住了,不理朝政,所以後來孔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55歲,周遊列國14年,到69歲的時候重新回到魯國,沒有一個國君採納他的主張。宋國、魏國、楚國、陳國、蔡國,他去了很多國家,沒有一個國君採納他的主張,最後,很多人看孔子真得很慘,「絕糧陳蔡」,還有人說孔子像喪家之犬,孔子還說這個喪家之犬對我來說還形容的挺恰當的!那個時候就是這麼狼狽。

回到魯國之後,儘管魯國的國君稱孔子為國老,但是就是不用他的主張。所以孔子也沒辦法,只好把他的主張寫到了《春秋》裡,如果我們要是站在當時的這個歷史背景來看,那孔子就很失敗的,因為他想做的事都沒有做成,他最心愛的弟子,可以接替他衣缽的顏淵又提前病死了。孔子痛哭流涕地說:「天喪予!天喪予!」老天爺就是不讓我活呀!是吧?

但是呢,如果你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孔子又是一個很成功的人。他被封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的學說被後代研習2000多年!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成為中國的一元官學!就是你從他那個時代來看的話,他做得並不成功,但是從歷史來看的話,他又是非常成功的!

其實岳飛也是這樣,我們看到岳飛也是懷著理想,要直搗黃龍迎回徽欽二帝,統一恢復中國的疆域,但是他這個事情沒有做成,而且最後死在風波亭,死的也很慘。那就是他的理想沒有實現,但是他做人很成功,留下了「精忠報國」,這些非常珍貴的價值觀,也使得今天的人懂得了什麼叫做「忠」。文天祥也是這樣,他想驅除韃虜,趕走蒙古人,恢復南宋的江山,最後這個事情也沒有成功,自己在元大都監獄被關了三年的時間,最後死在了菜市口。

當時文天祥在臨行之前,向著南方,就是原來南宋都城的方向拜了三拜,站起來之後整理了一下衣服,說了一句話:「吾事畢矣。」我的事情做完了。

他的什麼事情做完了?他恢復大宋江山了嗎?沒有。他把趙家再重新立為皇帝嗎?他也沒有。當時忽必烈給他開出條件,只要你投降,我讓你做元朝的宰相,你不是有才能嗎?你不是有一套濟世安民的理想抱負嗎?只要你投降我元朝,我就讓你做宰相,文天祥也拒絕了。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兒被賣為奴隸,在宮裡邊當奴隸,受了很多的苦,他的女兒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我們受了很多苦。但是他女兒不會說父親你投降吧。文天祥很難過,因為當父親嘛,對自己的女兒肯定是……他給他女兒寫了一封信,他說爹爹管不得,我這個當爹的人沒辦法呀,我也管不了你,非常的痛苦。就是他想救自己的家人沒辦法,挽救大宋江山沒辦法,驅除韃虜沒有辦法。

既然你這些事都沒做成,你怎麼能說你事兒做完了呢?「吾事畢矣」,什麼事情做完了呢?他的事情就是他達到了儒家的那個理想,就是「捨身取義,殺身成仁」,就是說他做事情本身不是目的,但是他做人成功了,他給我們今天留下了《正氣歌》,我們今天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忠」,什麼叫做「正氣」,所以說他的做人是非常成功的。

那麼這個成功,就是我講的第二個觀點,就是成功是做人的成功,而且一個人做人能不能成功靠的是自己,而不看任何外在的條件,是你自己想不想成功的問題。

成功還有第三個層面的東西,這個就有佛家的意味了。因為佛家經常講一句話「圓滿成功」,一個人真正能夠達到了那個儒家的聖人的境界,或者佛家的佛的境界,或者道家的真人的境界,那就是圓滿成功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現在生活在俗世中的人,現在大家都沒有達到佛道神仙或者聖人的地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沒有任何一個人是成功的。

但是呢,如果我們真正找到了可以皈依的真理,那麼我們就是走在成功的路上,而且沒有人能夠擋住你,因為成不成功是你自己說了算,這就是我作為一個法輪功的修煉者,想跟大家分享的對於成功的認識。

至於說快樂,如果一個人真正能夠達到這種圓滿成功,那種快樂和幸福是永恆的。感官的享受,物質的佔有,帶給你的是一時的東西,它並不能給你真正的智慧,而且這種快感是很快就會消失掉,就跟人吸毒品一樣,就是毒品越來越強,也只能給他一時的快感,並不能給他永久的快樂,而真正的快樂來自於一種智慧。

我以前演講的時候,曾經引用過喬布斯說過的一句話,2001年,在接受《新聞周刊》採訪的時候,他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我願意把我所有的技術拿出來,換來一個下午的時間和蘇格拉底坐在一起。」也就是說,從他的角度來講,儘管他可以做成蘋果,就是他已經是一個很成功的人了,但是他知道那種成功只是事業的成功,而對於智慧本身的追尋,值得他放棄所有他已經有的技術,去追尋一種更高的智慧。他的那些東西,什麼發明蘋果,什麼這些東西我都可以不要,我只希望能夠跟蘇格拉底在一起坐半天的時間,因為從那裡他會得到終極的智慧,也會能夠得到真正的成功。

這是今天我想跟大家所要分享的對於成功和快樂的一點個人的看法,我就先講這麼多吧,謝謝大家!

(全文完)

(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2017年5月27日在舊金山灣區的演講錄音整理。文字整理:黃迪安)

-節錄自
章天亮的網頁》文化反思》章天亮舊金山演講(二)從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汲取成功與快樂的智慧

章天亮旧金山演讲(二)


 

從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汲取成功與快樂的智慧(上)

從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汲取成功與快樂的智慧(上)

今天很高興能夠來灣區跟大家見面,來談一點我在學習中國文化過程中的一些心得。

我開始準備這個內容的時候,我發現這個題目很難講,為什麼呢?因為你要去告訴別人怎麼成功,首先自己需要是一個成功的人,而我對這點沒有太多的信心,我算是一個成功的人嗎?但是,我在讀史的過程中,畢竟還是看到過很多的成功人物,所以今天我們可以談一談成功和快樂,我想談一談自己對「成功」和「快樂」這兩個詞的理解,這兩個詞是不一樣的概念。

 

【成功的人和快樂的人】

快樂的人,不見得一定是一個很多人心中成功的人,所謂成功的人也不見得很快樂,其實我們看到歷史上很多的人建立了很大的功業,這種人他們最後的心裡邊是很寂寞的,因為他們思想的深度和他們思考的問題沒有多少人能懂。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兩個大英雄在爭霸的時候,可能一方被另一方打敗了,成功的那一方並沒有把失敗的這一方殺掉,而是給他一條生路,有的時候我並不覺得是因為那個成功的人他有多麼大的心胸,而是因為只有對手才最了解他,才最是他的知音。

我在講《笑談風雲》第二部的時候,提到過漢武帝身邊有一個非常博學的人物叫東方朔,這個東方朔闖了多大的禍,漢武帝都不殺他,給他的處罰都很輕微。我感覺漢武帝身邊需要這樣一個人,就是他需要有一些人能夠幫他開心,因為如果一個大英雄,大家都是仰望他,不敢跟他開玩笑,我想那個大英雄他的生活也是很寂寞。

【吳清源的「失敗」與「成功」】

今天我們想談關於成功與快樂的智慧,在談這個之前,我想講一個故事,這兩天在網絡上有一個比較引人注目的新聞,就是中國,或者說全世界圍棋界最高的高手叫柯潔,和人工智能阿爾法狗(AlphaGo,即阿法圍棋)的比賽,結果是柯潔三連敗。

我今天在這裡,並不想談人工智能發展到什麼程度了,我想談八十多年前和圍棋有關的一件往事。這個事情發生在1933年,故事的主人公是幾乎所有了解圍棋的人都聽說過的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吳清源。

吳清源在圍棋界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在1914年出生,在2014年去世,整整活了一百歲。他在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時候,是圍棋界的一個傳奇,他在七歲的時候開始學圍棋,到十一歲的時候基本上就打遍天下無敵手了,這個人很奇怪的是,他沒有老師,他幾乎就是無師自通。當時民國的總理段祺瑞把吳清源請到他的府上陪他下棋,一個月一百塊大洋。那個時候,一個警察一個月掙六塊大洋,可以養活一家人,能夠買自己的房子,還可以僱一個傭人,而這個小孩十一歲的時候,就在段祺瑞的府上,陪他下棋,一個月掙一百塊大洋。

後來到十三歲的時候,吳清源的棋力在國內已經沒有對手了。當時日本的圍棋比中國的圍棋要先進很多,雖然圍棋是日本從中國學去的,但是日本有一個職業棋院的製度,就是日本有職業棋手,而中國的棋手都是業餘的。日本的圍棋界當時有四個世家,其中最厲害的一家叫本因坊,這個像是金庸小說中的武林高手。本因坊的家族在選掌門人的時候,不是父子相傳,而是師徒相傳,就是很多徒弟,誰的棋力最高,誰就成為本因坊的下一代掌門人,這個人一旦繼任為本因坊的掌門人之後,他把自己的名字都要改掉。

吳清源那個時代,日本本因坊的掌門人叫做田村保壽,這是他的本名,但是他繼位為本因坊的掌門人之後,他的名字就改為秀哉,就像過去皇帝登基後要改年號,你會知道日本對圍棋的重視。秀哉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尊榮無比,吳清源當時在中國的時候,日本棋院有一個元老叫瀨越憲作,當時是七段,這個人聽說了吳清源,就派了他的一個高徒叫做橋本宇太郎,在1928年的時候到中國測試吳清源的棋力,後來橋本宇太郎回國之後,極力地推薦吳清源,於是就安排吳清源東渡到了日本。所以吳清源到日本的時候,他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

日本人對圍棋是嗜棋如命,這裡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在二戰末期的時候,日本的本土已經不斷地被盟軍轟炸了,當時日本這兩個頂尖高手橋本宇太郎和岩本薰兩個人在一個地方下棋,當時盟軍的炸彈扔下來之後,氣浪把橋本宇太郎從屋子裡邊扔到了院子裡,那一盤棋都掀翻了,橋本宇太郎爬起來了之後,撣了撣身上的土,跟裁判商量了一下,然後復盤再戰。

他們下棋的地方在廣島,那一天是1945年8月6日,投下的那個炸彈叫「小男孩」,大家知道,這是美國投向日本廣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地點離他們下棋的地方只有10公里,所以那局棋被稱為「核爆名局」。你可以知道日本人對圍棋這種癡迷重視的程度,到了一種痴迷的程度,所以日本的圍棋那個時候要遠遠超過中國。

就在這種情況下,吳清源到達了日本。

當時日本圍棋界的一個新銳叫做木谷實,和吳清源他們兩個人發明了一種新的圍棋佈局方法,當時稱為新佈局法,這個新佈局方法和當時日本本因坊這一派,包括日本傳統的棋界佈局的方法完全不一樣,所以當時他們這個新的佈局法提出來之後,日本整個棋界都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離經叛道的做法。

吳清源很有幸得到了一個機會,他在日本最強的十六個棋手比賽中勝出,這樣,他就有機會挑戰日本圍棋界的第一高手,就是本因坊的掌門人秀哉,秀哉當時和吳清源較量的這個棋局具有歷史性意義。

當時下棋的時候,是在1933年。而1931年9月18日發生了日本侵華的「九一八事變」,所以1933年中國的吳清源和日本的秀哉這個對局,就有了中日兩國較量的一種民族性的色彩,而這一棋局從1933年的10月16號一直下到1934年的1月19號,下了三個月零三天的時間,當然他們不是每天下,他們是每個星期下一次,當時這個棋盤的棋譜,每週都在日本的《讀賣新聞》上登出來,那個圍棋的起伏結果,就像現在人看電視連續劇,特別過癮。

他們每次下完棋,有的時候就過幾招,一個禮拜就結束了,登出來之後,一堆人開始研究。吳清源當時和秀哉下棋的時候,他執黑先行,第一點就在三三這個位置,日本當時這個佈局的時候一般第一次都要點在小目的位置上。

吳清源的第二招點在斜對角的那個星位上,第三個子點在天元這個位置,這種路數,當時的日本棋院根本就無法接受。所以他們給吳清源這個三個子起了一個名字,叫鬼怪手。所以當時秀哉看了這三手之後,就叫停了,因為吳清源執黑先行,所以秀哉有一個特權,就是他可以叫停。就是我今天我不下了,我得回去休息一下,當時叫打掛,就是封盤了,所以秀哉每到自己不知道如何應付的時候,就停下來,回去之後,他就召集本門弟子開始開會商量。

當時吳清源不是跟秀哉一個人下,當時吳清源是以一人之力挑戰日本全部高手,每個星期下一次,而且,會看棋的人都知道,當時吳清源以黑棋一開局就非常好,而且這個優勢一直保持到中盤。如果這種情形持續下去,秀哉就輸定了,當然日本人的心情很複雜,一方面他們看到一個權威失敗了,那肯定是有一個新的更強的東西可以去學習,他們有一種好奇心,一種興奮感。但同時,又覺得秀哉如果輸了,對於日本來說是很沒面子的一件事情,下到第160手的時候,秀哉突然下了一個非常凶悍又巧妙地一個子,然後在吳清源的中盤侵進去一大塊地盤,秀哉之後一直保持著微弱的優勢。到封盤的時候,點算是吳清源輸了一個子,就是大概二目棋。

秀哉好像是贏的,但是他贏得不太光彩,因為他可以回去想一個禮拜,再加上他又可以和他的弟子們一起去探討,下一步應該怎麼走,但是,秀哉畢竟還是贏了,保住了日本圍棋界的面子,這是1934年初。

但是,這個事情沒有完,後來等到1938年的時候,秀哉名人準備要退休了。退休之前,他要下一些棋。目的是要找到日本圍棋界最高的高手來接替他,他說我自己不再擔任本因坊的掌門,我也不把這個本因坊的掌門這個名號限制在這一個家族裡邊,全日本誰棋藝最高,誰就獲得「本因坊」的稱號。在這次引退賽中,當年和吳清源一起發明新佈局法的日本圍棋新銳木谷實戰勝了秀哉,吳清源那個時候沒有入日本國籍,所以他沒有權利去爭奪日本圍棋界最高的這個榮譽,但他們想知道木谷實和吳清源到底誰的棋力更高一點。

於是從1939年開始,他們就舉行了十番棋,就是吳清源和木谷實之間的對決,這場對決讓日本人很沒面子,為什麼呢?咱們現在下圍棋,黑白子就是執黑先行,然後要貼目,那個時候沒有貼目,就是下贏了就下贏了,下輸就下輸了,沒有貼目那一說。所謂十番棋,就是兩個人輪流執黑,這樣比較公平,五局你執黑,五局我執黑,看誰圍棋的功力更強一點,但是有一個規定,就是如果我連贏你四盤,我就要把你降級了。

這裡有幾個圍棋的術語,比如說我是九段,你也是九段,那麼你五局執黑,我五局執黑,這個叫做分先,就是這個先手是分開的,平均分開的,如果我覺得你棋力不如我,叫先相先。所謂先相先,就是你執兩局黑旗,我執一局黑棋。如果你跟我圍棋差兩段,叫定先,就是你永遠執黑,就是它有這樣的這個圍棋級別的這種排列。

當時,木谷實和吳清源下棋的時候連輸了三盤,他再輸一盤,就要降級了。這對於日本人來說是個恥辱,因為你一旦連輸四盤之後,你如果輸第五盤那就是輸了五盤了,再輸就是負五負六,你終身都沒有翻身的機會,你就永遠在對手面前低一級,當時木谷實就急的就把自己的頭髮全剃光了,表示我無論如何要贏。他下圍棋的時候,由於長時間痛苦的思考,鼻子流血,之後昏倒在地,跟他對面下棋的吳清源連這個都沒看見,他下圍棋非常專注,就看那個棋盤,木谷實昏倒了他都不知道。木谷實最後還是輸了,被降級。

從1939年開始,日本所有的圍棋高手,爭奪最高的就是日本第一高手的稱號,爭完了之後就去跟吳清源下,吳清源從1939年到1955年,16年的時間,每年下十番棋,把日本所有圍棋高手全部降級。

這個人太牛了,是吧?當時日本天皇是昭和,所以他們封吳清源做「昭和棋聖」,也稱他為「大國手」,就是這麼牛的一個人,他在和秀哉名人的那一局棋對決,不是輸了嗎?

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吳清源最成功的不是那16年把日本所有棋手全部降級,而是他和秀哉名人對局的時候輸的那一局棋,因為當時吳清源在輸了之後,曾經有人問過他,說在秀哉下了第160手那一子之後,你還是有機會贏他的,為什麼最後終於輸了呢?吳清源笑了笑說:「還是輸了的好。」

而吳清源那時候多大呢?吳清源那個時候只是一個19歲的少年,他可以在一戰成名的時候,他選擇了退讓。在我看來,他最成功的不是那16年全勝時期,而是他退讓的那一步,那個是讓我非常佩服,甚至是很尊敬的一個選擇。因為他不是做事情的成功,而是做人的成功。

(未完待續)

(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2017年5月27日在舊金山灣區的演講錄音整理。文字整理:黃迪安)

-節錄自
章天亮的網頁》文化反思》章天亮舊金山演講(一)從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汲取成功與快樂的智慧

章天亮旧金山演讲(一)


百里奚「相堂認妻」和「泛舟之役」

百里奚「相堂認妻」和「泛舟之役」

newsletter-may-2018-article02-2

 

第三個關於百里奚的故事,叫做「相堂認妻」。百里奚成為了秦相以後,他被五張羊皮贖回來的事情在很多國家就傳開了,他的妻子杜氏本來在家鄉獨自扶養兒子生活,但是後來實在是太窮了,就到別的地方去要飯,輾轉流落到了秦國。聽說秦國的大夫是百里奚,她就想看一看是不是她的先生,但是百里奚總是乘車外出,她看不太清楚也不敢相認,因為已經30多年沒見面了。

後來杜氏就在相府謀了一個洗衣服的差事,浣衣,給人洗衣服,她很勤快幽默又會唱歌,所以大家都挺喜歡這個老太太的。有次百里奚在宴客的時候,杜氏就跟樂工說,我這個人會彈琴也會唱歌,能不能讓我表演一次?樂工就把琴給她,她彈奏的曲子非常的淒婉哀怨,樂工覺得自己彈得都不如杜氏彈得好。杜氏就唱了首歌,大概的意思是說:百里奚,五羊皮,你記不記得當年你離家的時候,我拉著你的衣服哭泣,而且你沒有飯吃,當時我劈了門閂燉母雞;現在你作為秦國的相,身上穿著紋繡,但是我卻在給別人洗衣服;你現在富貴了,還記不記得你當年的妻子?

百里奚聽到這歌就很吃驚,他就把杜氏叫到跟前,一看果然是他的妻子,夫妻二人30多年沒見面了,相持大慟,然後百里奚就問她說兒子在哪裡?杜氏說兒子出去打獵了。百里奚就把他的兒子也找來,他的兒子就是後來秦國的一個大將,叫做孟明視。當時秦穆公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就祝賀他們,賞了一些錢,而且把他的兒子孟明視也拜為大夫。

 

newsletter-may-2018-article02-3

 

最後一個故事叫做「泛舟之役」,百里奚在當了秦國國相之後,秦穆公曾經「三置晉君」,就是他曾幫助晉國指定國君三次。因為最開始晉國國君是晉獻公,晉獻公的兒子中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弟弟夷吾,一個是哥哥重耳。重耳就是後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獻公死了之後,國家發生一些內亂,當時夷吾就請求秦穆公把他送回晉國做國君,當時的條件是說,如果你把我送回晉國做國君,我就把黃河以西的八個城池全部割讓給秦國。秦穆公就同意了,同意之後就把夷吾送回晉國,這就是晉惠公,這一年是公元前650年。

晉惠公夷吾回到晉國之後立刻就反悔了,為甚麼呢?之前他在跟秦穆公談條件的時候,他只是個匹夫,晉國的國土沒有一寸是他的,所以他說割讓城池,割的毫不心疼,等他一回去做了國君後,那八個城池就是他的了,就捨不得了。所以他跟秦穆公說:不然那八個城就算了吧。這樣晉惠公等於是背盟,這人沒有信義。

秦穆公當時想了想,忍下來了,沒有跟他計較,也沒有打。到了晉惠公做國君第四年的時候,晉國發生了天災,當時晉國老百姓就沒有吃的。晉惠公就向秦國請求借給他糧食。當時秦國有一個將軍丕豹,丕豹當時就跟秦穆公說不能借給晉國糧食,這晉惠公是一個沒有信義的人,我們應該趁著晉國鬧饑荒的時候去攻打他們。

百里奚這時站出來了,他說:晉國的國君得罪了我們大王,晉國的百姓又有甚麼罪呢?如今他們鬧饑荒,我們應該去賑濟晉國的百姓!秦穆公真是有王者之風!他就聽從了百里奚的建議,大開糧倉,從汾水、渭水、黃河三條水道,從秦國的都城雍(今陝西西安)向晉國的都城絳(今山西曲沃縣)運送糧食。同時陸路也在運糧,三條水路上的船隻和地上的車隊,首尾相接800里這麼長,把秦國的糧食大量的運到晉國去,這在歷史上稱為「泛舟之役」,是相當有名的一件事情!

秦穆公用了這麼多的糧食,做了這麼大的犧牲,不計前嫌的去賑濟晉國,到第二年的時候,換秦國遭災了,而晉國則是大豐收,秦穆公說今年因為我們遭災了嘛,我們向晉國借糧,至少把去年借的糧食還給我們。派了一個大臣去跟晉惠公商量。晉惠公一看秦國遭災了,立刻說這是攻打秦國的一個好機會!這人真是一個喪心病狂的人啊!一個以怨報德的小人!晉惠公就準備出兵去攻打秦國。

秦穆公大怒,立刻起兵迎戰,雙方在韓原交戰,歷史上稱此戰役為「韓原之戰」,在「韓原之戰」中,秦穆公的兵少,糧食也不足,在戰爭初期是失利的。秦穆公被晉國士兵給包圍起來,就在非常危險的時候,突然衝出來300個野人。那時候住在都城裡邊的人叫做國人,都城以外的叫做野人,這300個野人拿著大砍刀逢人就砍,武功其高,奔走如飛,就把晉兵殺散了,把秦穆公給救了。

秦穆公問他們是誰,野人說我們是來報恩的!原來在幾年以前,秦穆公有次丟了幾匹好馬,非常好的馬,就派官吏去查,一查發現這幾匹馬被這些野人給吃了,當時官吏就要把這些人抓起來以正刑法,秦穆公說我怎麼能夠因為馬去殺那麼多的人呢?為了幾匹馬殺人,他說:我聽說吃了好馬的馬肉,如果不喝酒的話,人會生病的。就送好酒讓他們喝。秦穆公不但沒有殺掉這些人,還送他們酒。這些野人他們知道後非常的感動,這一次他們是來報恩的。

秦穆公這種王者之風,也給自己多了一條出路,這些野人不受封賞,再拜而去。他們不但救了秦穆公,而且把晉惠公也抓起來了。這樣一個喪心病狂的小人,秦穆公怎麼對待他呢?秦穆公以諸侯之禮接待他,而且還把他放回了晉國。晉惠公回去之後也覺得很沒面子、很慚愧。於是就答應秦國把河西八城割讓給了秦國。

 

從這四個百里奚的故事中,大家可以看到百里奚的人品。看穿晉獻公「假途滅虢」之計,是他的「智」;貧窮時不到晉國做官,是為「忠」;推薦有才能的朋友蹇叔,並使他位居自己的上位,這是「義」;富貴不拋棄自己的妻子,「相堂認妻」,這是「不忘本」;勸秦穆公賑濟晉國的饑民,這是「仁」。

秦穆公在百里奚的輔佐下,吞併了十二個戎國。在西面更是把中原文化向西域傳播;同時由於這些戎國的加盟,使得秦國國力大大的增強;又因為以德撫而力征,得到了西河地區,把秦國的國境拓展到了黃河的邊上,這也為秦國後來爭霸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十二集《王霸殊途》

春秋名相「五羖大夫」百里奚

春秋名相「五羖大夫」百里奚

newsletter-may-2018-article01-2

 

商鞅不懂王道和霸道的差別,將自己比喻為春秋名相百里奚,那麼我們就來講一講四個關於百里奚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叫做「假途滅虢」,百里奚是楚國人,家鄉在宛(今河南省南陽市)。百里奚年輕時非常窮,到30多歲的時候才結婚,娶了一個妻子叫杜氏,生了一個孩子。

後來家裡邊實在太窮了,他的妻子杜氏說,乾脆你出外看看有沒有能夠施展你的才華、做官的機會吧!當時家裡邊沒有吃的,杜氏把唯一一隻下蛋的母雞殺掉,然後家裡邊沒有柴火,杜氏就把門閂劈了,把雞燉了,讓百里奚飽飽的吃了一頓,就把他送走了。

百里奚先到宋國,後來又到齊國,因為沒有人引薦,越發的窮困潦倒,只好在齊國要飯。他在要飯的時候,碰到一個人叫蹇叔,蹇叔和他聊天之後,發現百里奚這人非常有才華,於是就幫助百里奚,可是蹇叔也很窮,所以百里奚就在蹇叔的家鄉給別人養牛,他養牛的功夫很好,把牛羊養得膘肥體壯。後來百里奚覺得大丈夫不能總是這樣,他就想出仕,就到了虞國,由於他的才華,到虞國之後就成為中大夫。

虞國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它跟晉國接壤,同時跟晉國接壤的另一個國家叫虢國,當時晉國的國君是晉獻公,晉獻公想把虢國和虞國都滅掉,但是虞國和虢國這兩個國家是互相支援的,你打虢國,虞國就幫助虢國;那麼打虞國的話,虢國就幫助虞國,所以怎麼辦呢?晉獻公就去離間它們,晉獻公準備了幾匹馬和一塊非常漂亮的寶玉送給虞國國君,他跟虞國國君講,說我現在想借你們國家的道去征伐虢國,我把我的好馬和寶玉送給你,作為借道的買路錢。

虞國國君是一個很貪婪的人,他看到馬和玉之後非常喜歡,就準備答應,當時他手下一個大夫宮之奇就阻止他,不讓虞國國君做這個事。宮之奇說:虞國和虢國就是嘴唇和牙齒的關係,「唇齒相依,唇亡齒寒」,如果你把虢國出賣給晉國,晉國一旦滅掉虢國,我們虞國也不會倖存的。

 

結果虞國的國君不聽勸告,同意了晉國的借道,晉國在把虢國滅掉之後,返回來順手把虞國也滅了,這故事留在《三十六計》中的一計—「假途滅虢」,這故事發生在公元前655年。

 

百里奚當時去虞國當大夫的時候,蹇叔就跟他講,他說現在這樣一個亂世,有很多的國家,你一定要選一個賢明的君主去投靠,為甚麼呢?因為在這樣的一個亂世,如果一個君主要糊塗的話,肯定有禍患臨頭,你去投奔一個糊塗的人,當禍患臨到這個國家的時候,你是跟他共患難呢?還是不跟他共患難呢?

你跟他共患難,那便是「不智」,因為你知道他糊塗,將來必有禍患,你還到他這兒,最後不是給自己招來禍患嗎?這就叫「不智」;可是如果你不跟他共患難,則是「不忠」,你都已經到這個國家出仕了,就應該忠於它,和它共患難。所以你要是找上一位糊塗的國君,你就只能在「不智」和「不忠」之間做選擇了。

百里奚說:哎呀,我實在太窮了,既然有這麼一個機會可以施展才華,我管不了這麼多了。他就到虞國去做大夫。他當時也勸虞國國君不可以借道,但是國君不聽勸。最後虞國被滅的時候,百里奚也被抓起來關到監獄裡了。後來晉獻公聽說百里奚這個人很有才華,他就問百里奚願不願意到晉國來做官?

百里奚說我跟著虞國國君已經是「不智」了,因為他糊塗嘛。可是我如果再投靠晉國的話,我不是既「不忠」又「不智」了嗎!我這兩全占全了。他說算了吧,我已經「不智」了,不能再「不忠」了,所以他就拒絕了晉獻公的要求。

當時晉國正好要跟秦國聯姻,晉獻公要把他的女兒嫁給秦穆公,於是就把百里奚作為陪嫁,送往秦國。百里奚一想:我這人都快70歲了,還要到那兒去做奴僕,這實在感覺很不好。於是百里奚就跑掉了,他往家鄉楚國跑,結果被抓住了,之後就讓他給楚國養牛,所以百里奚就在楚國繼續養牛。

秦穆公在娶了晉獻公的女兒之後,一看這個陪嫁名單,怎麼少了一個人哪?一看這人是百里奚,百里奚當時已經很有名了,大家都知道他。秦穆公就說得把這個人找到!這個人這麼有才華!我需要花多少錢把他贖回來呢?

newsletter-may-2018-article01-3

接著是第二個故事,叫「五羖大夫」。當時秦穆公手下有一個大夫叫公孫枝,公孫枝說,您千萬不能花很多錢,因為現在楚國還不知道他是一個賢人,你一旦把那麼多錢送過去,說要贖他的話,那楚國人不就知道百里奚的價值了嘛!楚國人自己就留著了,不會給你的!乾脆就用贖一個最普通奴隸的價格去贖回他!於是秦穆公就拿了五張黑羊皮到楚國去,說我有一個逃犯,我希望把他引渡回我們秦國去。

當時很多跟百里奚關係不錯的人,聽說百里奚要被抓過去就哭啊。百里奚就笑了,百里奚說像我這樣一個老頭,他還拿五張黑羊皮來贖,這根本就不值得。他肯定是要把我找過去,要用我的!他就笑著上了囚車到了秦國。

百里奚到了秦國之後,秦國國君一看,有點失望,他說:哎呀,你看你都已經70歲了,這麼老了。百里奚說:當年周文王在渭水邊上找到姜子牙,拜姜子牙為軍師的時候,姜子牙已經80歲了。我現在才70歲,你讓我去山上跟猛虎格鬥的話,我是老了一點,可是如果你要讓我給國家出主意的話,我比姜子牙還年輕10歲呢!

秦穆公覺得這老頭說話很有意思,就問百里奚說:那你對秦國未來的發展有甚麼看法嗎?百里奚就講了一段非常到位的話,他說:秦國現在的都城在雍(今陜西西安一帶),這是當年周文王和周武王發跡的地方,這裡山如犬牙、原如長蛇,這地方風水好得不得了!是王業所基!秦國佔據了這麼一塊有王氣的地方,那就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很好的基礎!

秦國西面全是戎國,第一,戰鬥力很低,生產力不行,武器不精良;第二,戎國國家小,我們可以把戎國一個一個吃掉,得到土地我們可以耕作,得到士兵、百姓可以作為我們秦國的士兵,這樣我們土地有了、人口也有了,將來哪天中原有變的時候,就是我們成王業的基礎!我們就可以跨過黃河向中原圖霸!

百里奚幾句話就說到了秦穆公的心裡,秦穆公說你太有才了!我給你一個上卿的爵位,這可是最高的爵位!百里奚說我不要這個爵位,因為我有一個朋友叫蹇叔,他的才能勝我十倍!我希望你能夠把蹇叔請來,我願意做他的副手!於是秦穆公就把蹇叔也請到了秦國,兩個老頭到了秦國,輔佐秦穆公至少有20多年的時間,快到100歲的時候他們倆才相繼去世。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十二集《王霸殊途》

「刎頸之交」和「負荊請罪」的故事

「刎頸之交」和「負荊請罪」的故事

獲得了在「澠池會」上的外交勝利之後,趙王占了很大便宜,很有面子、很風光的回到趙國,還帶了一個人質回來,所以他覺得藺相如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於是就命令藺相如為上卿,就是一國最高的爵位,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所以廉頗就很不高興。

廉頗說我這樣一個將軍,有攻城野戰之大功,出去打仗的時候風餐露宿,冒那麼大的危險九死一生為趙國開疆拓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之勞,而位居吾上。藺相如就這麼說說話就爬到我的上面去了。他說將來如果有天見到藺相如的話,我一定要侮辱他一下,藺相如聽到這話之後就不上朝,為了避免跟廉頗相見。

有次藺相如出去的時候,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駛過來,藺相如馬上命令自己趕車的人把車趕到旁邊胡同裏邊去,等到廉頗的車子過去以後他才出來,所以廉頗在外邊更加趾高氣昂,藺相如不敢惹我是吧!他覺得自己牛得不得了,那麼藺相如手下的那些門客們就面子上掛不住了,他們跑到藺相如面前跟藺相如說,說我們拋棄自己的家庭,拋棄自己的土地,來跟你是為甚麼呢?是因為你是一個大丈夫啊!那你怎麼現在這麼窩囊?你的爵位比廉頗高,你不但不敢跟廉頗爭,哪怕是在大街上見到他都跟耗子見了貓一樣,我們實在是太沒面子了,如果你這樣懦弱的話,我們就不跟著你了,我們都走了。

藺相如說你們先別走,我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廉將軍和秦王誰更厲害?還用說嗎?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啊,他說以秦王如此的威勢,我藺相如都可以在朝堂上喝斥他,而且辱其群臣,像我這麼一個人雖然說不怎麼爭氣,但是我難道會怕廉將軍嗎?我只是想這麼一個問題,這在《史記》裏邊是很有名的一句話,他說「顧吾念之」,我就想這麼一件事:「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彊秦之所以不敢打我們,「徒以吾二人在也」就是因為害怕我和廉頗,我之所以不跟他爭「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我是把國家大事放在前面,把我個人的恩怨放在後面。

底下門客聽完之後很感動,後來這件事情就傳出去了,傳到了廉頗那裏,廉頗聽到之後慚愧得不得了,於是他就把自己的上衣都脫了,光了脊梁在身上綁了一個藤條,然後到藺相如的家門口,跪在門口,這就是「負荊請罪」,荊就是藤條,意思就是我犯了罪,打我一頓吧。藺相如一看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也很感動,出了門把廉頗扶起來。廉頗說「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像我這樣一個見識淺陋的人,沒有想到你是如此的大度!於是兩人握著手就相持泣下,結為「刎頸之交」。「刎頸之交」和「負荊請罪」這兩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我們這裏要說一下,其實藺相如不是僅僅是有口舌之勞,他也是領軍打過仗的,按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記載,他曾經派兵攻打過齊國,一直打到齊國一個叫平邑的地方。其實如果沒有藺相如「將相和」這段故事的話,藺相如他只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他去騙秦王把和氏璧騙回來,完璧歸趙,非常勇敢。但是有了他「將相和」故事之後,我們就可以看到他是一個非常寬容大度的人。

藺相如靠自己的謙下去贏得別人的人心,謙下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美德,藺相如可以說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在敵人面前的話剛烈;在自己同僚面前他謙下。老子講過一句話:「江海之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就是說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河流匯聚的地方,是因為他把自己擺得比所有河流都要低。那麼藺相如就是以謙下贏得同僚真正的尊敬。司馬遷對藺相如有一個評價:「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十九集《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的藺相如

「完璧歸趙」的藺相如

在趙惠文王十六年的時候發生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完璧歸趙」,這年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塊和氏璧,當時秦昭襄王就寫了一封信跟趙王商量,他說聽說你得了一塊非常美的美玉,所以願意以十五座城作為代價,希望來交換這塊玉。

當時趙何就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了,如果你不給呢,秦國很強大,要來打你把東西搶過去你是無可奈何的;可是你給他的話呢,他也可能是個騙子,玉到手之後是不會給你城池的。趙惠文王就跟底下的人商量,大家都沒主意。

趙惠文王手下有一個宦官叫做繆賢,繆賢他就推薦了一個人,這人就是藺相如。藺相如這人是一個很懂政治,也很懂得人心理的這麼個人,當時繆賢給趙王講了個故事,他說藺相如是他的一位門客,有次我犯了罪,得罪了大王,所以說我就想逃到燕國去,藺相如就攔住我,問我要逃到哪裏?我說要去燕國,藺相如就問我說:你了解燕國的國君嗎?我說了解啊!藺相如就說:你怎麼了解他的呢?

然後繆賢就講:有次趙國和燕國兩國搞一些外交禮儀活動,兩個國君見面喝酒,在宴會上燕王偷偷拉住我的手對我說:希望能和你交一個朋友。因為這樣,我覺得燕王還是挺重視我的,挺看重我的,所以我就想去投奔燕王。藺相如說:燕王重視的不是你,他重視的是你這個位置,因為你是趙王的寵臣,而趙國強,燕國弱,他是希望借助你和趙國搞好關係。如果你因為得罪了趙王而跑到燕國去的話,他馬上就會把你抓起來,送回給趙王做一個人情,怎麼會庇護你呢?!繆賢一想就明白了。

很多人其實想不明白這個問題,別人對你客氣,可能不見得是對你好,看重的是你的權力,或者是看重你的財產,或者看重你能為他做甚麼事情。繆賢當時這個事沒想明白,被藺相如一語道破。所以繆賢就覺得藺相如是一個很懂得人物心理的人,他就問藺相如現在怎麼辦?燕國也不能去,不是沒退路了嗎?藺相如說你犯了這個事兒,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你只要去誠心誠意的向大王認個罪,大王是不會把您怎麼樣的。

繆賢就聽了藺相如的話,「肉袒伏斧質」就是把自己的上衣脫光了之後,躺在砧板上表示自己要認罪,果然趙王就赦免了繆賢,所以繆賢認為藺相如是一個人才,他就把藺相如推薦給了趙王。趙王於是召見藺相如,他問藺相如寶玉是應該給還是不應該給?

藺相如他沒有去分析利害、分析是非、或者分析曲直,他說如果秦國出了這麼大的價錢,我們還不肯給的話,那我們趙國就理虧了。如果我們給了秦國,但他不給我們城池的話,秦國就理虧了。現在趙國軍事上已經是弱勢了,我們跟秦國相比,在道德上我們不能再處於弱勢,所以我的想法是:應該把玉送給秦國。

趙何還是有點兒猶豫,那如果秦國不給我們城池怎麼辦?藺相如就說了一句很著名的話:「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完璧歸趙」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於是藺相如就帶了寶玉到了秦國,到了秦國之後,秦昭襄王很得意,要拿寶玉過來看,看完之後他又傳給大臣看,大臣看完之後又傳到後宮給美人看,隻字不提要給趙國十五座城的事。

藺相如當時一看寶玉已經給了秦王,要想完璧歸趙的話怎麼辦?他就必須得做兩件事--第一件事:得把寶玉給騙回來,騙到自己手裏邊去;第二件事:他得想辦法把寶玉送回到趙國去,這中間是需要時間的。於是他就撒了兩個謊,他跟秦王說「璧有微瑕,請指示王」說這個寶玉上有一個小黑點,你沒看見,我要給你指出來。

秦王說就把寶玉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拿到了寶玉之後,他就開始退、退、退,就退到了一個柱子旁邊,背靠著柱子,為甚麼呢?因為這樣後面不會有人來搶,等於是柱子把他擋住了,他拿著寶玉之後斜著眼睛看著柱子,然後跟秦王講,他說:當時我來送寶玉的時候,很多人就懷疑秦國是不會給趙國城的,但是我認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普通老百姓互相之間說話都是算話的,何況秦國這樣一個大國的國君!

所以我就把這個寶玉帶來了,沒想到大王拿到寶玉之後如此的輕慢,不但給大臣看,還傳給後宮的美人,我看你是根本沒有一點誠意要把十五座城給我們。如果你要逼我的話呢,今天我的腦袋就和這個玉一塊撞碎在這個柱子上!然後他就做出一個要跟這個寶玉一塊撞碎的樣子。

當然秦王就很緊張了,他說你不是要十五座城嘛,等一下,然後他就把有司叫過來,拿地圖來,說哪座城、哪座城,藺相如一看就知道他沒誠意要給。然後藺相如就撒了第二個謊,他說我在來秦國之前,我們趙王非常重視這件重大的外交活動,所以他當時沐浴齋戒,就是不喝酒、不吃肉、不碰女人,一共五天的時間,然後恭恭敬敬的寫下國書,讓我把寶玉送過來。如果大王想要得到這塊寶玉的話,請你在宮殿裏邊也齋戒五日,然後要設下九賓之禮,最隆重的外交禮節來迎接這塊寶玉,這樣我才可以把寶玉給你。

秦王一看寶玉在藺相如手裏邊,也沒辦法嘛,就答應了。藺相如就回到了自己的館驛,藺相如撒了第二個謊為的是爭取五天的時間,可以把寶玉偷偷的走私出秦國。他一回到館驛,馬上要一個手下穿上粗布衣服,打扮很窮的樣子,然後把寶玉纏在身上,從小道偷偷的回到趙國去了。

過了五天以後,秦王在朝堂上設九賓之禮,準備迎寶玉,傳藺相如進來,藺相如當時進來時,大搖大擺,兩手空空,秦王說寶玉呢?藺相如說寶玉已經送回去了,送回趙國了。秦王就很怒,藺相如就說,他說秦國從秦穆公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二十多個國君了,沒有一個國君不是騙子!他就給他舉例子:張儀欺楚呀、商鞅欺魏呀、孟明欺晉,給他舉了一些例子,說秦國的國君從古到今從無信義,所以說我非常害怕一旦把寶玉給了你,大王不給我們城?

現在天下大勢是這樣的,秦強而趙弱,如果你把十五座城給趙國的話,趙國是不敢不把玉給你的,所以我的建議是你先把城給趙國,然後趙國再把寶玉給你,這就像做生意一樣,款到發貨、貨到付款。那麼當時秦王就很生氣,底下大臣也非常生氣,藺相如最後還說了一句話:我知道我欺騙了大王是犯死罪的,請把大鍋架起來,我可以跳到油鍋裏邊去。當時秦王看到藺相如這麼無畏,而且他講話慷慨激昂,好像自己很占理的樣子,所以秦王說:哎呀,算了算了,即使殺了你,寶玉也不會到我們秦國來的,你還是回去吧。反而是把藺相如禮送回到了趙國。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十九集《完璧歸趙》

一探元宵賞花燈的源頭

一探元宵賞花燈的源頭

元宵節,新年的第一個月圓日、月圓夜,又稱為元夕、元夜。中國傳統過年的節慶到了元宵節達到最後一波的高潮。元宵夜普天之下攜家帶眷的、青春有約的,老老少少熱鬧歡騰「鬧元宵」之後,才將過年迎春劃下圓滿的句點。

從古人的詩詞中,可以看到「鬧元宵」熱鬧的喜氣滿人間:

燈火元宵閙古祠。(宋.陳希聲 《春日田園雜興五首 其三 》)

春城簫鼔無端閙,說近元宵。(採桑子其二 甲戌正月十三夜風雨作(明.顧璘) )

正陽門外鬧元宵,金犢花驄意氣驕。十里香塵迷錦幛,三更煙火走虹橋。(琉璃廠行(淸.勞之辨)

古來慶祝元宵的民俗活動多采多姿。黃曆正月十五這一天又稱「燈節」,這一夜賞月又「賞燈火」。到了今日,元宵節賞花燈更是成了一個直接的聯想,賞花燈就是元宵的經典活動。那麼,中國文化中的元宵「燈節」,以「賞燈火」慶元宵到底是從何時開始的呢?相傳,元宵這一天,通宵張燈、擊鼓鳴鑼,供人玩賞,相傳開始於漢朝。

mar-2018-article02-2

漢文帝 慶祝戡平「諸呂之亂」

一般認為元宵節開始於漢朝。西漢文景慶祝戡平「諸呂之亂」與民同樂,是傳說中最早的元宵節起源。漢高祖崩薨,其後皇后和呂氏家族把持朝政。大將周勃、大臣陳平戡平「諸呂之亂」迎接代王劉恒即位稱帝,而戡平亂事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後,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都會出宮遊玩,與民同樂。

據說漢文帝將正月十五夜稱為「元宵」,因為這一天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夜。中國新年的熱鬧喜慶延伸到元宵,白晝為市,夜間燃燈賞月,熱鬧非凡。

 

漢武帝 祭祀太一神

正月十五元宵夜燈火大張、徹夜通明的慶典儀式,和漢武帝祭祀太一神有關聯。

《史記.樂書》曰:「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這段記載指出漢朝在正月的第一個辛日在甘泉寺祭祀太一神,從黃昏祭祀到天明,通宵達旦祀以盛大的燈火,而且常見流星劃過壇的上方,天人共會。

戰國時代宋玉的《高唐賦》中就有祭祀禮敬太一神的記述:「醮諸神,禮太一。」《漢書.天文志》記載「泰一」(太一),說:「 中宮天極星」。這漢代時在春天祭祀太一神的人天之會,夜觀綵燈的燈火之會的遺跡,成了今人元宵節夜遊觀燈的起源。

道教中習稱的天皇大帝、玉皇大帝,同指太一神。在道教中說,正月十五日上元節是主宰天庭的天官大帝的誕辰,在這一天「天官賜福」給人間虔誠、善良的人。《太平御覽.道部二.真人上》稱「太一上元君」,是萬仙的司長,原本《大洞玉經》:「太一上元君者,萬仙之司主。」這和謬忌上奏漢武帝請祀「天神貴者太一」有同樣的看法。

所以在民俗中,慶元宵就是天上共人間的盛會。漢武帝時,在正月十五舉行「太一神」的祭祀活動,非常隆重又盛大。

 

漢明帝 賞燈禮佛

另有一說,元月十五日夜張燈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與佛教儀典有關。

漢明帝提倡佛法,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之地在正月十五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於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一律「燃燈敬佛」,虔誠表示對神佛的尊敬。

據《大唐西域記.卷第八》(釋玄奘奉敕譯)記載,印度摩揭陀國「菩提樹北門外摩訶菩提僧伽藍……中有如來舍利。……每歲至如來大神變月滿之日出示眾(原注曰: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當此正月十五日也)此時也或放光或雨花。」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

正月十五元宵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及道教文化的影響逐漸在中國各地擴展開來。在漢魏之後各代,元宵成為普天同慶,禮敬神明、喜慶團圓的民俗節慶。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這一天,人間喜團圓的年中第一個滿月夜,古來也是禮敬天宇神佛的盛大日子,「元宵節」的張燈、賞燈的喜慶活動,從此產生了。而今,我們在鬧元宵、賞燈節燦爛輝煌之際,不也正是回顧、探索人在天地間的定位之時?

 

—節錄自:大紀元文化網>歲時節慶禮俗>探一探 鬧元宵賞花燈的源頭

元宵節漫話

元宵節漫話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象徵著春天的到來,又稱為上元節、元夕節或燈節。元宵節歷史悠久,文化意蘊濃厚,古時每逢這大地回春的夜晚,天上皓月高懸,地上人們點起彩燈萬盞,歌舞笙樂,團圓相聚,表達驅邪迎祥、祈許光明之意。

相傳元宵節起源於道家祭神禮儀,據《歲時雜記》記載,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因這一日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慶祝。秦末時亦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漢武帝時,把對「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漢明帝時,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不論士族庶民,一律「燃燈敬佛」,以示對神佛的尊敬和虔誠。此後,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道文化的影響擴大而逐漸擴展開來,歷朝歷代都以此為一大盛事,各種活動也更加豐富多彩。

元宵節的月,是歷代文人描寫之點。如唐代蘇味道寫的:「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夜》)描寫長安城元宵之夜樹上掛滿彩燈,如火樹一般,燈光的華麗又似明豔的花朵。詩中一個「合」字傳神地道出全城燈火相連、四望如一的場面。此時城門的鐵鎖也打開了,人們如潮水般湧來,月光也追逐著人們,洒遍每一個角落,燈月交輝,民眾的喜悅不言而喻。明代唐寅寫的「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元宵》),清代姚元之寫的「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詠元宵節》),把元宵節的月與燈、春與人描寫的淋漓盡致。

元宵節的燈,是節日的主角,元宵節又稱燈節,有祭祀、敬神、驅邪、祈求光明之意。燈的種類繁多,按工藝材料分,有布帛燈、紙燈、琉璃燈、白玉燈、麥絲燈、竹燈等;按造型分,有梅花燈、荷花燈、仙鶴燈、長鯨燈、玉兔燈等,不僅製作精美,而且燈上畫著著名的神仙故事和歷史故事,蘊涵著歷史文化、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價值觀念等豐富內容。

屆時家家戶戶懸掛五色燈彩,大街小巷的燈市、燈社、燈謎、燈會大放異彩。君臣百姓都去觀燈或猜燈謎,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敬天敬神、從善如流、弘揚正氣等道德理念深入人心,使人從中受到智慧的啟迪。如展現神仙世界的大型燈組─鰲山燈,氣勢恢宏,體量巨大,薈萃千百盞華燈、山石、樹木、樓閣,佛、仙、神的雕塑、繪畫,以表現傳說中的神仙及仙境,其景美輪美奐,使人仿佛進入仙境,正如明代王世貞寫的「煙火樓台疑化國,高明世界正宸遊。」還有各種佛燈、道燈、子牙封神燈、八仙過海燈、孔明燈、唐僧取經燈等,舉不勝舉,令人賞心悅目,益智增慧。

唐代時社會昇平,經濟富庶,文化昌明,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唐代盧照鄰寫的《十五夜觀燈》:「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形像的描繪了燈火規模之大,絢麗多彩的元宵燈火將大地點綴的五彩繽紛,甚至一直綿延不絕的與昊昊天穹連成一片,遠處的燈光恍若點點繁星墜地,靠樓的燈光似明月高懸,與夜空中的繁星融為一體,置身其中,妙不可言。從這裏人們可以了解到盛唐時「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的城市風貌。張祜在《正月十五夜燈》中寫的「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 ,一時天上著詞聲」,描繪出此時燈月輝映,家家出門,萬人空巷,歌舞樂聲之盛大,直傳天上,這也正是唐代燈節的雅緻之處和文化氛圍之所在。

 

宋以後直到明、清,燈節依然昌盛。《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燄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可謂「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裏的「花千樹」指燈,「星如雨」也指燈,「魚龍舞」指魚燈、龍燈及各種各樣數不清的燈彩和煙火。形容當時燈火之輝煌,如同東風一夜之間使百花盛開,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陣陣星雨,悅耳的音樂之聲在四處迴盪。詩人將元夜美景寫的生機勃勃,使人感到明麗的春光就在眼前,因此詩中首句後來常被人們描寫春天的美景。

元宵節的習俗。民間過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象徵著「團團圓圓」,宋代周必大在《元宵夜煮浮元子》中寫道:「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清代符曾寫的《上元竹枝詞》:「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描繪出人們賣元宵、吃元宵的場景。清代丘逢甲寫的《元夕無月》:「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描寫出對故鄉的思念和對團圓的渴望。

大地回春的夜晚,春天的來臨,人們還有歌舞笙樂等各種活動。宋代范成大在《元夕立春》中寫道「雪林一夜收寒了,東風恰向燈前到。今夕是何年,新春新月圓」,描繪出「眼前無限春」的景色;清代阮元在《羊城燈市》中寫道:「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描寫出月光伴著春色扣門而來,詩人對著一闌如水的月色,一窗氤氳的燈火,心境澄澈而平靜,挑燈捧書夜讀。

元宵節文化內涵的核心是祭祀敬神,驅除邪魔,祈求光明,迎接春天。正月為春季萬物生機萌動之時,在這正月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寄託了對溫暖春天的渴望和對光明未來的期盼。

—節錄自:大紀元文化網>歲時節慶禮俗>元宵節漫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