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歲朝圖》歡慶歲朝

賞《歲朝圖》歡慶歲朝

過年了,新年到!市井庶民們放鞭炮迎新年,文人們畫畫迎新年,過富貴風雅年!慶賀新年有專門的畫嗎?除了人們熟悉的「年年有餘」、「招財進寶」,還有……?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文人畫家的「歲朝圖」就是專為慶賀新年而作的畫;在現代,又成了探索古代年俗的文獻庫。

從宋代開始,歷朝歷代留下許多精品《歲朝圖》--「民俗歲朝圖」、「歲朝清供圖」。本文《賞〈歲朝圖〉 過個富貴風雅年》將作系列的導覽,帶給讀者喜氣,也過個富貴風雅年!

歲朝圖

「歲朝」是一歲之始、一年的開始,就是指黃曆大年初一這一天。「歲朝」象徵著除舊布新,揚棄舊有不好的一切,置換新氣象、新希望。《歲朝圖》畫中就蘊含著這樣的願景。

歲朝圖起源

這個「歲朝圖」最早是在宋代宮廷中出現的,也就是畫院的產物。之後,因為立意清朗,內蘊高雅,又能在一年中最重要的民俗節慶中增添另類光采,因而一代沿襲一代,一直流傳下來。

「歲朝圖」在取材上可分兩種:一是描繪除舊布新或其它慶賀場景,在各種活動中,各類動態中取其象徵意義;二是像西畫中的「靜物畫」般,以蔬果、瓶花、古物等清雅之物入畫,賦予祥瑞象徵與文化內涵。這類畫作大多以「歲朝清供圖」來命名。透過前者我們得以回溯也可了解每個朝代的新年習俗;至於後者,則可讓我們探知古代文人雅士,在過年期間,如何追求古雅情調,如何為自己新年第一天添增韻事和詩情。

民俗《歲朝圖》歡慶歲朝富貴吉祥的年味

在一般民俗方面,過年之前,家家宅屋內外都要大清掃;除夕大年夜要祀神祭祖,吃團圓飯,拜年。最重要的是長輩發給晚輩紅包,或倒過來,長輩收取晚輩孝敬的紅包。之後要守歲。然後隨著爆竹聲漫天響起,人人都沉浸到喜慶歡樂的濃濃年味氛圍中。

到了新年這天早晨,上自帝王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穿上新衣,百官要入朝向皇帝叩首祝賀,謂之「朝賀」。一般百姓則是親朋好友之間互相拜年,口稱「恭喜」「恭喜發財」等等吉利語。

《後漢書·周磐傳》:「歲朝會集諸生,講論終日。」古代文士的新年佳節是在「講論終日」中度過的,而一般百姓則輕鬆對待,不論男女老幼,人人都熱切地迎新,或拜祭各方神祉,或走親戚、拜年、訪友、喝酒、聚會、玩牌等等。

2018cny-greeting-article02

姚文翰的《歲朝歡慶圖》描繪的是清朝時代,一個大戶人家在過年時,闔家歡慶團圓的場景。畫家以「俯瞰法」透過描繪各類活動,將新年節慶歡樂的氣氛描繪得淋漓盡致。

畫幅中,幾位長者坐在前廳邊聊天,邊閒適地觀看大院裡的兒孫輩們,有嬉戲的,有點燃爆竹的,有打鼓的、吹笙、拍板、敲鑼的,有玩懸絲傀儡等等,整個大院充滿了歡樂的氣息。

而作為家僕來說,可忙了!或在一旁持壺侍立,或穿梭於前廳間、迴廊裡,來來回回端送糕果。後院諸多婦女們則在各處忙碌地準備餐點美食;遠處閣樓上還可看見幾個男僕正在合力掛起大燈籠。

堂屋前,大院中有一火盆,燃著松枝,有人正在照料、添加新柴;而在室內,長者身後也布置著花卉大屏風,還有幾瓶插著牡丹的大花瓶。不管室內或者室外,不論是動態或靜態,在在都烘托著濃厚的、富貴吉祥的年味。

 

—節錄自:大紀元文化網>年俗文化 慶賀新年珍玩>過個富貴風雅年(1)賞《歲朝圖》歡慶歲朝

桃符門神 闢邪迎新年

桃符門神 闢邪迎新年

新歲就要到來!坊間賣場推出形形色色的春貼,如春聯、桃符門神畫、斗方貼、春條等等吉祥飾物,迎新年氣氛熱絡。這些年俗春貼中傳承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達中華兒女心-敬天敬神、祈福納祥、寄望美好的未來。

黃帝時代 傳桃木能闢邪迎福

門戶上的桃符代表驅邪避凶、除舊布新迎福的象徵。中國文化中「桃符」的傳統,可上溯幾千年,春聯在清代之前,多稱「桃符」。民間過年布置桃符,淵源於黃帝時代就有的桃木能闢邪的傳說,相信在桃木上作畫可以闢邪迎福。

古人在桃木上畫神像以討吉祥叫「桃符」。古代民間盛傳度朔山的巨大桃樹下,有荼和鬱壘兩個神人,專門緝拿妖魔鬼怪,他們將壞鬼用葦繩捆綁起來餵老虎吃。老百姓就用桃木雕刻或畫出想像中的神人,用來懸掛門上,藉以趨吉避凶。

東漢時代就留下這傳說的來源。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桃梗、葦茭、畫虎」條目之下有記載,這傳說是從上古黃帝時代就有的:

《黃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章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荼與鬱壘縳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衛凶也。

荼與鬱壘兩兄弟就像是神界的公義判官,專門審判鬼界的臧否曲直。他們將無端害人、為禍人間的鬼用蘆葦繩捆綁起來投給老虎吃掉。所以東漢縣官就在除夕時裝飾桃木神人--荼與鬱壘,並且在門上懸蘆葦繩、畫虎,用以驅邪避凶。

 

魏晉南北朝仙木桃符 神荼鬱壘

魏晉、南北朝承襲了桃木神人的風俗,發展成桃符門神。因為桃樹能闢邪,故而桃木板又叫「仙木」。人們取來桃板,畫上荼和鬱壘像掛在門戶左右兩邊,稱「門神」。同時,懸葦索在門上,而門上的虎畫,換成了金雞--章桃樹上的那隻領頭叫開新年新天地的司晨金雞。梁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的民俗中提到,這樣的桃符門飾百鬼都害怕。

多元多彩的門神桃符

唐代的武將和鍾馗入了門神之列,有了豐富的時代味了。唐代以武勇、忠義留名的武將尉遲恭(敬德)與秦瓊(叔寶)是現在民間常見的門神畫人物,保祐家家戶戶的平安歲月。《西遊記》說,尉遲恭與秦瓊兩人保護唐太宗李世民免於龍王鬼魂之犯。吳道子把兩人畫成門神畫像也一樣發揮驅鬼的效力,因此民間爭相仿效。

鍾馗的傳說不少,最早見於《唐逸史》。傳說他才華出眾,卻長得豹頭虎額、鐵面環眼,滿臉虯鬚,在高祖年間應試武舉人,因相貌奇醜而落第,羞憤當殿撞階而死。後來蒙高祖賜緣袍陪葬,鍾馗物化後誓要為大唐斬妖除魔。唐玄宗曾經一度瘧疾病重,夢中見到鍾馗為他捉鬼,醒後瘧疾也好了,於是立刻命畫師按夢中所見畫了《鍾馗捉鬼圖》,從此鍾馗之名盛傳天下。在道教中的「賜福鎮宅真君」、「驅邪真君」就是鍾馗。

後代還有特殊的門神畫,例如仙子門神、童子門神都有,真是趣味萬千、多姿多彩。

 

兩宋門神 迎福春貼兒

桃板、桃符的風俗到宋代還很風行。北宋的京都風俗誌《東京夢華錄》記載了 臨過年前節景:「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和回頭鹿馬之行帖子」。這歲俗節景到了南宋末年還是一樣,看《夢粱錄》記載京城除夕前:「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紙馬鋪印鐘馗、財馬、迴頭馬等,饋與主顧。」另一本南宋風俗誌《武林舊事》也紀錄除夕「貼天行貼兒財門於楣」。可以見到,宋代流行鍾馗像的門神桃符,而迎財門的春貼(迎春牌、行帖子)在庶民間非常討喜。

「天行貼兒」、「行帖子」,就是貼在門楣(天行)上的橫批,一家人順天而行、順天行善,順利化災。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和財馬的行帖子,是那時代的特色春貼,畫著戴柴(財)的驢子、回頭望的鹿(祿)馬,為主家招來財祿,現在已經不傳了。它和現在的「年年有餘(魚)」的春貼都屬於招財祿門的。

門神桃符和招財進寶的吉祥春貼,在過年習俗中傳遞了闢邪納福的新年味兒,伴隨千家萬戶歲歲平安的心願,代代傳承了幾千年,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偉氣象。

—節錄自:大紀元文化網>過年民俗集錦>桃符門神闢邪 春貼招福迎新年

太史公司馬遷與《史記》

太史公司馬遷與《史記》

xtfy2-39-13

為完成《史記》,司馬遷選擇了接受屈辱的腐刑,從此他的生命已經和《史記》合為一體,寫作《史記》既是他繼續活下去的動力,也是他洗刷自己恥辱的唯一辦法,那麼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史記》又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這裡我要介紹一下司馬遷,司馬遷出生於龍門,這個地方在現在的陝西韓城,出生的年份是公元前145年,10歲的時候就開始頌讀古文,19歲的時候開始遊歷天下,當時他的足跡遍布黃河下游、長江和淮河流域,那麼後來到25歲的時候司馬遷任郎官,再後來以監軍的身份出使西南,後來又到四川、重慶、雲南、甚至是貴州一帶。當時漢武帝在通西南夷的時候,司馬遷也到西南這些省份遊歷了一圈,這樣司馬遷的足跡就遍布了大半個中國。

司馬遷就有很多機會,實地考察那些歷史傳說中的事件、發生的地點,採訪當地的人,由此可以得到很多非常珍貴的史料。司馬遷的史料有三個來源,第一個來源是古代書籍的記載,比如說《左傳》、《國語》、《戰國策》,或者是一些列國以前的歷史記載。還有一個來源是司馬遷親身的經歷,比如說漢武帝時代一些名臣,像桑弘羊、公孫弘、東方朔、衛青、霍去病等等,司馬遷有機會和他們直接接觸,能夠了解他們的為人,所以說也能夠寫下很多非常有見地的文字。

第三種史料的來源就是他實地採訪,司馬遷經常到這些名人的故居去拜訪當地的人,採訪那些當地還活著的年齡很大的人,聽他們講那些名人過去的故事,比如在《史記》中有一個章節叫做《樊酈滕灌列傳》,這裡邊司馬遷說「吾適豐沛,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家,及其素,異哉所聞。」就是我到達豐和沛這個地方的時候,這地方是蕭何、曹參、樊噲、滕公(夏侯嬰),他們四人的故居,然後問其遺老,就是問那些還活著的年齡很大的人,這些人就把司馬遷領到這些人過去住的房子裡,給他講他們過去的事蹟,跟以前在別的地方聽說的都不一樣,這樣的話司馬遷就記載下來。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上起軒轅黃帝下至漢武帝時期,時間橫跨三千年,開創了以人物傳記來記載歷史的先河,此例一開,自司馬遷之後,後世所有正史均按「紀傳體」撰寫,成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典籍,總成「二十四史」。

司馬遷寫《史記》的原因,如果我們要看一看《史記》的最後一章《太史公自序》,和司馬遷後來寫的《報任安書》,我總結為四點:承遺命、續六經、頌盛德、雪恥辱。

我們先說第一個原因就是承遺命,司馬遷的父親是司馬談,他也是做太史令,司馬談他也是希望能夠把春秋之後,就是在孔子去世以後,史書就沒有一個系統的記載,那麼司馬談希望能夠接續孔子的工作,所以司馬談做了很多史料蒐集工作,但是在公元前110年的時候,發生一件事情,當時的漢武帝到泰山去封禪,就是到泰山去祭天祭地,做一個太史令來講,這種事情是很難得一見的,因為只有那些非常聖明的皇帝才有資格去祭祀天地。

所以司馬談很希望去觀禮,非常可惜的是司馬談當時身染重病,沒有辦法去參與這樣的盛事,這個時候司馬遷回到了父親的病榻前,當然是給父親送終,司馬談就跟司馬遷講了這樣一番話,他說現在我們遇到的是一個千年不遇的盛世,皇帝到泰山祭祀天地,但是我卻不能跟從,這就是我的命啊!作為一個兒子來說,我希望你做一個孝子。孝子有幾種境界,一種境界是孝敬父母、為國君盡忠,而更重要的孝敬,就是能夠留下不朽的文字,光宗耀祖,顯耀父母的名字,我希望你能夠光耀我們家的門庭。

xtfy2tuka-39-41

司馬遷寫《史記》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延續「六經」,我們現在都說「四書五經」,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是宋朝之後才有的概念。「五經」是《詩》、《書》、《禮》、《易》、《春秋》。其實還少了一經,當時孔子整理的其實是「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個《樂》講的是音樂,後來散失了,再也沒有找到,連殘篇都沒有找到。

實際上「六經」並不都是孔子寫的,孔子寫的是《春秋》,然後給《周易》做了注釋,然後給《詩經》和《尚書》做了一定的編輯工作,然後給《禮》和《樂》做了一些整理工作,所以孔子和六經都有關係。孔子的《春秋》寫到獲麟為止,就是有一次捕獲了一個麒麟,孔子的《春秋》就到此結束了,從那之後的四百多年,就沒有人再接續孔子的工作,把一個系統的史料留下來。所以司馬遷對自己的定位是非常高的,他是把自己擺到了孔子那樣的位置,希望續寫「六經」。

司馬遷寫史第三個原因就是頌盛德,當時有一個叫做壺遂的人跟司馬遷有一個探討,他說很多過去的那些人,留下了他們的文字,是因為他們處在一個亂世,比如說孔子為什麼寫《春秋》?是因為當時禮崩樂壞,所以孔子就通過寫《春秋》來歸正人們的道德的觀念恢復禮樂。

司馬遷說「不然」這個看法是不對的,他說當年伏羲他的道德非常的純厚,但是留下了「八卦」、文王留下了「周易」,文王也是一個非常有道德的人,然後堯和舜,他們的這種高尚的道德寫在了《尚書》裡,然後成湯周武的功業,詩人做詩紀念他們寫在了《詩經》裡面。所以這些留下來的文字,也是希望給後代訂立一個道德的法則。

他說作為一個臣子,不能夠把這樣一個盛世記錄下的話,那就是我們的失職,這是司馬遷當時對寫《史記》動機的一個解釋,就是要頌聖德,把漢武這樣的一個盛世記載下來。

最後我們要說一下,《史記》的流傳和司馬遷後人的故事:司馬遷在寫完《史記》之後,曾經說過要「藏之名山,副在京師」就是說《史記》的正本,要找一個山藏起來,讓副本在京師中流傳,《史記》的正本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找到,而《史記》的副本,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史記》。

《史記》在剛剛寫完的時候是一本禁書,一般人是不能看的,一直要到漢魏以後,等到東漢末年三國時代時,《史記》才稍稍的流傳到了民間,而且其中很多節已經缺失了,比如說《孝景本紀》、《孝武本紀》等等,一共缺了十章,所以有一些《史記》的內容是後人補進去的。

司馬遷有沒有後人呢?在史書中找不到他有兒子這樣的記載,傳說王莽時代曾經找過司馬遷的後人,並封為史通子。司馬遷有一個女兒,這在《漢書》的《司馬遷傳》中是有記載的,這個女兒叫司馬英,嫁給一個叫楊敞的人,這個楊敞的外孫叫楊惲,楊惲這人就把《史記》稍稍的公布給了一個小範圍的人閱讀,楊惲是楊震的曾祖父,楊震被稱為關西孔子,是一個很有道德的人,楊震的曾孫叫做楊修,如果讀過《三國演義》的話都知道楊修是被曹操殺掉的。

司馬遷《史記》不僅僅是一本史學巨著,也是一本文學巨著,它的文字灌注了司馬遷非常深厚的感情,而且講很多事情非常的生動,文字非常的優美,很多後人在學寫古文的時候,都是向《史記》學習的。同時因為它有灌注了很多感情在裡面,所以你在讀《史記》的很多章節時,就能感受到當時的情況,非常生動!像是項羽烏江自刎、鉅鹿大戰,這樣的大場景的描寫,後代的章回小說都難以企及。一直到明朝時,有了《三國演義》的時候,那種大戰爭場面的描寫,才可以和《史記》相比。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二季《秦皇漢武》第三十九集《太史公書》

中國歷史的獨特之處

中國歷史的獨特之處

xtfy03-EP27-10

說到歷史,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歷史記載最長的一個民族,它有上下五千年的時間,最為難能可貴的呢,是中國的歷史記載,五千年從來都沒有中斷過,既有官方的修史,也有民間整理的史料。

中國從漢代以後留下了一個傳統,叫做「隔代修史」,「隔代修史」就是一個王朝的皇帝,他會指定一個史官,這個史官會詳詳細細的記載當時這個時代發生的所有大事,包括天災的情況、經濟、政治、軍事、官制、包括大臣向皇帝說了甚麼話、皇帝怎麼批復等等等等,都會記載下來,然後把這些原始的資料放在史館中存放起來。等到一個王朝滅亡之後,下一個王朝的皇帝會指定一個傑出的儒生,把這些原始的資料拿出來,經過整理變成上一個朝代的正史,這個就屬於官修正史。

我們知道在「二十四史」中的很多史書,都是屬於官修正史,比如像西晉的時候,陳壽俢的《三國志》,這就屬於官修正史,後面的《舊唐書》、《新唐書》、《宋史》、《元史》、《明史》等等,它都屬於官修正史。

除了官修正史之外,還有一些民間私人的修史,最典型的就是漢代司馬遷寫的《史記》,他是自己想做這件事情,並不是漢武帝讓他做的,因為他的父親是做太史的,他的父親在臨死之前,握著司馬遷的手,要求司馬遷一定要完成這樣一部《史記》,司馬遷留著淚答應了他父親的請求。所以後來司馬遷就把從黃帝到他所生活的漢武帝年代的歷史,整理成為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這個呢,就是《史記》。北宋的大文學家歐陽修,他寫《新五代史》,這也是「二十四史」之一,那麼這也屬於私人修史。

中國的歷史,基本上有兩種記史方法,一種叫做「紀傳體」,像《史記》就屬於「紀傳體」,甚麼叫做「紀傳體」呢?「紀」就是「本紀」;「傳」就是「列傳」,簡單說就是記載人物的故事,像司馬遷的「本紀」或者「列傳」,每一篇都是講一個人的故事,基本上是這樣,比如說 《秦始皇本紀》講的就是秦始皇的故事;《項羽本紀》 講的就是項羽的故事;《老子韓非列傳》講的是老子跟韓非子。它是以人物為中心,來進行寫作,這就叫做「紀傳體」,是司馬遷首創的。

在這之前還有一些記史的方法,比如說中國的第一部「編年體」的史書叫《左傳》,這是春秋時候,一個叫左丘明的人寫的,那麼「編年體」史書的特點,它不是以人物為中心,它是以年代為中心,某年發生甚麼事、某年發生甚麼事。那麼後來還有一些非主流的記史方式,比如說《國語》是「記言」的,就是記人們平時說話;《戰國策》 屬於「國別體」,就是記述一個國家的歷史,這都是不太一樣的。後來還出了一種「紀事本末體」,就是以事件為中心的寫史的方式。

xtfy2-39-12

中國的歷史,像司馬遷寫的《史記》,它的歷史跨度時間是三千年,這個是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數字!我們知道西方的第一部歷史,是希羅多德寫的,就叫做《歷史》,希羅多德後來被稱為「歷史之父」,他所寫就叫《歷史》,他所記載的是古代希臘跟波斯之間的一場戰爭,它的時間跨度不過是五十年。

就是寫了五十年歷史的希羅多德,就被稱為「歷史之父」,就他好像是寫史書的開創者一樣,後來還有一個叫修昔底德的,寫了一本《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他講的是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一場戰爭,時間跨度不過是二十幾年。可是《史記》呢,它的歷史跨度是三千年,超過《歷史》這本書和《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本書,六十倍到一百倍,所以中國的歷史啊,它具有很多西方歷史記載不可比擬的一些優勢。

而且司馬遷他寫歷史,並不僅僅是只是記述發生了甚麼事情、誰說了甚麼話等等,在《史記》中涉及到很多面向,比如天文、水利、禮儀、音樂,還有關於甚麼地方有甚麼出產、商業運作的情況、包括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等等等等。所以中國的歷史記載是一個綜合性的史書,不是單單只記述了一些事情,像《史記・天官書》裡講的就是天上日月星辰的排列,跟地上人事之間的對應關係。

中國的歷史記載非常具有系統性跟綜合性,而且不只是這樣,中國《史記》講的不僅僅是中國的歷史,它還包括當時中國人目力所及的其它國家,或者是少數民族的歷史,比如說《大宛列傳》講的就是西域大宛的歷史;《西南夷列傳》講的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歷史;《朝鮮列傳》 講是朝鮮半島的歷史。所以《史記》不僅僅是一部綜合的系統史書,而且是當時世界性的通史。

司馬遷當時在寫《史記》的時候,立下幾個志向,第一叫做「究天人之際」、第二叫做「通古今之變」、第三叫做「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說司馬遷他要探討天和人之間的關係;要把古今的變化全部都寫在書裡面;同時提出他的一套歷史觀,這就是司馬遷寫史的目的。

那麼中國最長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叫作《資治通鑑》,這是北宋司馬光寫的,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的目的跟司馬遷是不一樣的,司馬光的目的,就是為了教導皇帝如何治理國家,司馬光寫《資治通鑑》歷經了北宋英宗和神宗兩朝,他把這本書交到皇帝手裡邊之後,皇帝認為讀了之後,對治理國家非常有幫助,所以皇帝賜名叫做 《資治通鑑》:「資」就是給予;「治」就是治理;「通鑑」就是通史,而且是具有借鑑的作用,所以叫《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中國最長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它的時間跨度從東周戰國初年開始,一直到北宋太祖趙匡胤當皇帝之前為止,時間跨度的話是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所以我們看到史界兩司馬:司馬遷跟司馬光,他們研究歷史、書寫歷史,他的目的都是不一樣的。當然今天很多中國人都很喜歡讀歷史啦,那麼你們為甚麼喜歡讀歷史?我想每一個觀眾的話,凡是喜歡這套節目的人,都會有你們自己的解讀。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一集《風雲莫測 》

《笑談風雲》特別產品 中國新年的特別奉送

Front_Pages_Tea_New_Product

《笑談風雲》特別產品梨山烏龍茶禮盒梨山貴妃紅茶禮盒

中國新年的特別奉送

產自台灣梨山,2017年底剛採摘出爐的高山茶,是《笑談風雲》與台灣斯霧司茶園合作,推出的最新周邊商品!!!數量有限!!!

如果在中國新年以前購買《笑談風雲》的任何影音產品,付款成功後,您會獲得購買金額的15%的優惠券用於購買茶禮盒!(比如:買3套DVD,可獲得$40.05的優惠券來購買茶禮盒)。茶禮盒數量有限,售完為止。

〖梨山茶特色〗梨山茶產地位於台灣中部台中市分平區的黎山一帶,是台灣三大茶區中海拔最高、產量最少的茶區。梨山茶園與果園比鄰,茶葉在漫長的生長期中,吸收了大量果樹的芳香,所以梨山茶帶有天然濃郁的果香味,更被譽為台灣第一高山茶!高海拔與低溫氣候的生長環境,造成梨山茶芽葉柔軟、葉肉厚、果膠質含量高,滋味甘醇,滑軟耐沖泡。

梨山茶含有果膠質以及豐富的茶胺酸,更有大量得茶多酚和兒茶素,能幫助降低人體中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含量,還能提高脂肪分解酶,對人體達到抗氧化、使皮膚健康光亮的功效!

2017年終抽獎【得獎名單公佈】!!

NewsLetter_Jan_Prize

一等獎 Noritake 精緻茶具

得獎者  訂單:4732 (美國)

二等獎 《笑談風雲》梨山烏龍茶禮盒

得獎者  訂單:4526 (澳洲)4587 (中國)4500 (美國)

三等獎 《笑談風雲》梨山貴妃紅茶禮盒

得獎者  訂單:4804 (中國)4635 (加拿大)4690 (法國)3878 (美國)4945 (美國)4173 (美國)

恭喜以上得獎者!!!《笑談風雲》會盡快聯繫這些幸運的得獎朋友!也謝謝所有朋友的熱情參加!!!祝各位觀眾新年愉快!!!

 

《笑談風雲》2018新年賀歲

2018-newyear-greeting

觀眾朋友新年好!首先祝大家2018年新年大吉!

不知道各位觀眾朋友2017年過得怎麼樣?《笑談風雲》這邊非常的繁忙,但是也很有成效,我們完成了第三部《隋唐盛世》的拍攝和製作,現在正在緊張的製作第四部《兩宋繁華》。

今天和大家就談一點輕鬆的話題,在《隋唐盛世》中我們曾經引用過李白的一句詩:「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當時是想講大唐當時是一個非常繁華、開放包容的國家,當時都城長安的人口可能超過百萬,這在當時世界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當時在長安城有很多的外國人,遠至波斯、包括南方的真臘、馬來西亞,東邊的日本、韓國等等,都向中國派遣商團、或者留學生團來到大唐,據當時大唐的官員統計,大概有3000個外國人,那時候的都城長安,就像現在美國的紐約一樣,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

當時長安城中的居民,大概是有十分之一的人來自於外國或者是外族,長安城中的建築也不光是唐風的建築,也有很多西域的建築,非常具有異國風情。這些外國人在長安如果不做官,要靠甚麼維生呢?一些人經商,更多的人從事餐飲業,就像現在很多華人在美國也做餐飲,當時很多的胡人把他們那個地區的飲食介紹到長安。

所以那時候的長安,不光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也是一個國際美食薈萃的中心。李白詩說「笑入胡姬酒肆中」,就是因為當時很多侍酒的仕女都是胡女,因此稱做胡姬。由於萬國來朝,所以很多西域的食材,就這樣進入了中國,我們現在吃的很多食物都是來自西域的,比如說帶胡字的胡椒、胡瓜,還有葡萄、苜蓿、波菜、萵苣、絲瓜等等,都是在漢唐時期逐步的輸入到中國的。

我們在講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時候,我們提到他是一個武功卓絕的將領,而且是一個書法家,又是一個政治家、是一個軍事家,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皇帝,但是大家可能還不知道,他對中國的飲食也是有影響的。唐朝的酒是非常有名的,在唐詩中經常可以看到:「新豐美酒斗十千」,「新豐酒」就是很有名的酒;還有像唐詩中提到「葡萄美酒夜光杯」,「葡萄酒」也是唐朝很有名的酒。

葡萄酒的釀製就跟唐太宗有關係了,當時在征服西域之後,西域各國就把一些葡萄進貢到大唐,唐太宗從那裡得到了葡萄籽,同時學會了釀造葡萄酒的方法,於是唐太宗親自在宮裡種葡萄,並研究釀製葡萄酒的方法,當時一共釀出了八種不同口味的葡萄酒,唐太宗還遍賜群臣,所以葡萄酒的引入跟唐太宗是有關係的。

還有一個東西就是製糖,在《隋唐盛世》中有一集講玄奘去西天求法,我們在那集中提到一個創造「一人滅一國」奇蹟的人,叫做王玄策。當時天竺有一種製紅糖的方法,能把甘蔗裡的糖份製成紅糖。王玄策就把天竺製糖的方法帶回了中國,當時太宗皇帝下詔,讓他到揚州找人研製製糖的方法,從此中國也有了紅糖。所以我們看到太宗皇帝很可能也是一個美食家,釀酒、製糖等等。

由於當時大唐的繁榮,那時候唐朝的宴會中,不只有中原的飲食,各種西域的飲食也非常的多。當時長安、洛陽、揚州和廣州,都是國際化的大都市。唐末「黃巢作亂」時曾經說在廣州地區,光殺胡商就殺了十二萬人之多,可以想見當時中國對西域開放的程度。從大唐海納百川的情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繁榮的國家應該也是一個自信的國家,就像現在的美國一樣,大唐當時也容納了各國的人才。

我們剛才談了一下大唐的飲食,我們現在正在做第四部《兩宋繁華》,兩宋的飲食就更具有特色了,這個我們留到明年再說!希望各位觀眾朋友繼續關注《笑談風雲》這個節目,也感謝各位對《笑談風雲》的喜愛!希望我們能夠通過這個節目,帶您一起去領略中國歷史中更多的奧秘,再一次祝大家新年好!再見!

--節錄自《笑談風雲》2018新年特別短片-章天亮博士的新年問候

 

唐太宗如何以德治天下?

唐太宗如何以德治天下?

NewsLetter_Jan_3

唐太宗用王道治國,以德治天下,同時注重歷史典籍的整理,以及教育的普及,二十四史中的三分之一都是貞觀年間的著作,他還強調用權力制衡的制度,來保障政令的正確下達。唐太宗的治國之道和儒家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在吏治上也避免法家的陰謀詭計,那麼在這些方面,唐太宗又有哪些成就呢?

章天亮:唐太宗主張法律以寬簡為原則,他後來制定的「貞觀律」就是比較寬簡的,這其中有兩個很感人的小故事,《新唐書‧卷五十六》記載:貞觀六年時,全國判死刑的人數是390人,過去的死刑又稱「秋決」,就是每年秋天的時候才殺,到了年底,太宗皇帝就下了一個命令,他說這些人要過年了,明年秋天就要死了,最後一個年,把他們放回家吧,讓他們回家去過年。

跟這批死刑犯說,你們回去以後,最後一年了,好好生活,好好做人,明年秋天的時候,要處決你們的時候再回來吧。結果這些死刑犯到了第二年要執行死刑的時候,全都回來了,一個都沒有跑。在我們看來的話,判了死刑都屬於人渣了,但是這貞觀一朝,判死刑的人也是很講信用的!太宗皇帝就赦免了他們的死刑。

還有一個事情也很感人,也是在《新唐書》第五十六卷記載,有一次太宗收到一位醫學家獻上的針灸掛圖,圖上標示了人體的內臟和穴位的分佈,太宗看了之後發現很多大的穴位在後背上,後背和五臟挨得非常近,當時那個醫生說針灸在處理後背上大穴位的時候必須要小心,萬一針錯地方的話,那會把人扎死的!太宗說,針灸在後背上要不小心都能扎死人,那我們過去打板子的時候會打後背,那不是把人打死了嗎?他說那以後我們就改,打板子不許打後背,只能打屁股!

過去古代的刑罰分別為:「笞、杖、徒、流、死」,「笞」是小板子打、「杖」是用大板子打、「徒」就是有期徒刑、「流」是流放、「死」是死刑。太宗說以後杖刑不能打後背,只能打臀部以下。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太宗對生命的一種珍視。

下面接著說一下吏治,一個國君要治理國家,跟老百姓關係最大的,是跟老百姓近的那些人,跟國君比較遠,所以吏治對一個國家相當重要,唐太宗就非常注重吏治,他為了保證吏治的廉潔,大力的去削減官員的數量,他把朝廷的官員削減成643個人,你想那當時上千萬的人口,只有643個官員,所以他的吏治不但廉潔,而且效率非常高。

唐太宗說:和我關係最近的是大臣,離百姓最近的是都督跟刺史,這些人都是替我去管理老百姓的,所以都督、刺史要是不好的話,禍害一方百姓。太宗把每一個都督跟刺史的名字全都寫在屏風上,每當有什麼好事壞事,太宗就在底下加一個註釋,發現有誰不好的話就降職,誰做得好的話升職。

唐太宗還下令在京師內五品以上的官員輪流值宿,就是一定級別的官員,要輪流在晚上去和皇帝談話,商量國家大事,或者不同領域內的吏治有沒有什麼問題,所以他的吏治非常的廉潔有效。

唐太宗為人非常光明正大,有一次有人跟唐太宗說:皇上,你應該重用賢臣,遠離佞臣。太宗說:那誰是賢臣?誰是佞臣?誰是愛拍馬屁的人?那人就說,下一次陛下跟大家開會的時候,就假裝發怒,看誰順著你說,那就是佞臣;誰要是還敢說真話,那就是賢臣。

太宗很不屑的說:我以前看皇帝使這種小伎倆,就覺得很瞧不起他們。皇帝是源頭,老百姓、大臣們是支流,皇帝這兒就開始用這種陰謀詭計的話,還怎麼指望大臣好啊?太宗說:我吏治以正大光明,推誠以待,大臣百姓也會對我真心實意的!「我以至誠治天下,見前世帝王好以權譎小數,接其臣下者,常竊恥之!卿策雖善,朕不取也。」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三季《隋唐盛世》第二十七集《貞觀之治》

唐太宗萬國來朝的盛況!

唐太宗萬國來朝的盛況!

一般來說一個強大的國家總是要通西域的,漢、隋、唐都是這樣。西域在現在新疆的西部和新疆以外,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叫做西突厥,跟東突厥相對的,西突厥的領土東面和東突厥相接,大概在現在新疆的天山和阿爾泰山之間,它的西面能夠到達波斯(今伊朗),南面到達現在的克什米爾,北面到達瀚海(西伯利亞南部),這麼龐大的一個國家,所以西域諸國它們都向西突厥臣服。

在太宗年間西突厥發生一些內亂,非常的混亂,後來一位叫做咄陸可汗的人,在貞觀十三年重新統一了西突厥,但這個人非常的兇暴,脾氣很大、很暴虐,侵略大唐的疆土,結果被安西都護郭孝恪給打敗了,打敗之後咄陸可汗被一路追擊,跑到吐火羅,吐火羅在現在阿富汗的北面,當時西域各個國家,包括西突厥這些部落,聯合請太宗皇帝為他們立一個新的可汗,貞觀十六年時,太宗皇帝就給西突厥立了一個乙毗射匱可汗。

在更立西突厥可汗之前,大唐還對西域的一個國家用兵,這個國家叫做高昌,高昌的國王叫做麴文泰,麴文泰過去一直是依附西突厥的,西域各國如果要和中國交通的話,高昌國就阻擋著,高昌是在這個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上,無論走南道還是北道都要經過高昌國,高昌國就是現在新疆的吐魯番地區。

所以當時高昌國擋著西域國家,不向大唐朝貢,那麼這樣太宗皇帝當然是不能夠接受的,在貞觀十三年太宗皇帝任命侯君集做交河道行軍大總管,進攻高昌,當時高昌國王之所以如此猖獗,就是他覺得茫茫大漠,大唐軍隊根本就過不來,沒想到唐軍真的來到了高昌國,麴文泰看到唐軍來了之後,不知所措就病死了。病死之後他的兒子麴智盛繼位,後侯君集派人攻城,麴智盛走投無路只好投降。

貞觀十三年的時候滅掉了高昌,西域還有兩個國家被滅,一個是焉耆,一個是龜茲,分別是在貞觀十八年和貞觀二十一年被滅,原因也都是因為他們不服大唐的管束,或者是侵略大唐的疆土,或者是阻斷大唐跟西域之間的交流。

大唐北面在東突厥滅亡之後,在草原上又崛起了一個新的強大的部落,原來東突厥的北面是鐵勒部,鐵勒布分成很多小的部落,其中有一部叫薛延陀,薛延陀就趁機就坐大了,坐大之後其他別的小部落被它欺負,然後薛延陀也去侵略大唐的疆土。在貞觀二十年的時候,太宗皇帝派江夏王李道宗去進攻薛延陀,把薛延陀給滅了,這一次滅薛延陀是大唐非常大的一次勝利!唐太宗親自做詩來記述這個功績,同時把在中國北部,外蒙古到北部西伯利亞一帶,劃分成了很多的州府,由大唐來直接管理。

太宗皇帝對少數民族他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從不以自己大唐強大的軍力,或者是文化的強大去敵視、輕視少數民族,經常是以平等之心來對待他們,所以每次一個民族被滅之後,唐太宗經常只是對他們的酋長或者將軍加以責備,但是並不是真的很嚴厲的處罰他們,還經常封他們到中央政府來做官。

每次戰爭勝利之後,通常來說把你打敗了嘛,過去你侵略我們大唐的疆土,擄走很多我們的人民做奴隸,現在都可以把人民釋放了是吧!讓他們都自由,但是唐朝都是花錢,按當時奴隸的價格,花錢把被擄走的人贖回來,然後朝廷給這些人路費,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家鄉,同時這些人可以免除10年的稅務,這樣能讓他們生活安定下來。唐太宗曾講了這樣一番話:「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

在滅掉了薛延陀之後,當時這些鐵勒部其餘小部落以及少數民族,他們共同請求唐太宗做他們的首領,當時他們就請唐太宗做「天可汗」,所謂「天可汗」就是「天王」的意思,唐太宗以後在跟少數民族互相之間通信的時候,他不寫大唐皇帝,而寫「天可汗」。薛延陀被滅之後,為了方便少數民族去大唐朝見,所以就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了一條路,這條路叫「參天可汗道」,等於各個少數民族如果要到大唐去朝見「天可汗」的話,就可以順這條路過去,這沿路設了68個驛站,可以在驛站裡休息,提供飲食。

在貞觀八年的時候,有次唐高祖李淵舉行宴會,讓被俘的東突厥頡利可汗跳舞,讓南越酋長一個叫馮智戴的人吟詩,然後李淵就笑著說:「胡越一家,古今未有」,就是大唐漢人,能夠和少數民族融為一家,這是從古到今都沒有過的。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三季《隋唐盛世》第二十五集《萬國來朝》

冬季的戰爭-唐太宗親征高句麗

冬季的戰爭-唐太宗親征高句麗

NL-dec-2

我們知道大隋的滅亡,和隋煬帝三次遠徵高麗是有關係的,在唐代初年也有三次對高麗的大規模戰爭,第一次戰爭發生在貞觀十九年,當時唐太宗親自領兵去征高麗,還有兩次發生在高宗時代。

 

當時朝鮮半島北面是高麗國,南面則有兩個國家:在西面的百濟,以及在東面的新羅,當時朝鮮半島上有點像中國三國時代的感覺。在隋煬帝時期,當時抵抗隋煬帝的高麗國君叫做高元,後來到了唐高祖開國以後,武德年間,朝鮮半島的三個國家都和大唐修好,維持一個良好的外交關係,同時也接受大唐的冊封,這時候高麗國君是高元的異母弟,叫做高建武。

 

貞觀十六年時發生了一場政變,高句麗的一位權臣,這人姓淵,李淵的淵,叫淵蓋蘇文,在中國的史書中,為了避唐高祖李淵的諱,所以管他叫做泉蓋蘇文。這個泉蓋蘇文,在貞觀十六年的時候發動政變,就把高建武就給殺了,殺了之後就立了高藏做高麗的國君,他自己自封為莫離支,莫離支就相當於宰相,軍政大權全部掌握在他的手中。

 

接下來泉蓋蘇文就聯繫百濟去進攻新羅,新羅就向唐朝上表求救,唐太宗最開始寫信跟泉蓋蘇文,告訴他不要打,但是泉蓋蘇文不聽,新羅又一再求救,所以太宗皇帝決定親徵高麗。

 

當時任命張亮做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讓他從山東過海去打高麗,同時任命李勣做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從陸路去進攻高麗。最開始打得還是比較順利,張亮過海之後攻佔了卑沙城,卑沙城就是現在遼寧的大連;然後李勣攻下了蓋牟城,蓋牟城就是現在遼寧的撫順,然後大軍繼續推進,就推進到了遼東(今遼寧遼陽)。

 

這時候高麗派步兵跟騎兵混合兵種四萬人來救,結果被江夏王李道宗給打敗了,李道宗打仗很厲害,打敗了高麗的援軍之後,太宗也帶大軍趕到,就包圍了遼東城。在遼東城下攻城的時候,唐太宗看見一個士兵背的土特別多,當時他們攻城的時候是填土,堆土山攻城,太宗皇帝讓那個人把自己背的土的一半交給他,唐太宗親自放在馬上運土攻城,所以當時士兵的士氣很高漲。

 

12天的時間攻下了遼東,遼東是當年隋煬帝打了很長時間打不下來的,高句麗的北部都督一個叫高惠真,一個叫高延壽,率領了15萬軍隊來營救,結果太宗皇帝運籌帷幄,那仗打得非常漂亮,大概前後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就把這15萬的軍隊給擊潰了,當時殺死敵軍大概有兩萬多人,最後高延壽和高惠真,率領三萬六千人投降了大唐。

 

打下遼陽之後,大軍就一路向下推進到了安市(今遼寧海城),結果在安市城下遭到了激烈的抵抗,這場戰爭在安市城下打了大概兩個月的時間,打得非常艱苦,當時太宗皇帝親自指揮攻城,也是填土山,土山堆得比城還要高,然後居高臨下向下射箭。

 

土山堆好了之後,突然間塌了,塌了之後壓在城牆上,把城牆給壓塌了!這本來是一個攻城的好機會,結果安市城城主帶著幾百個士兵就從城裡邊衝出來,反而把土山給攻佔了,本來土山堆得高是要攻城,現在把土山給丟了。之後唐軍就開始攻這個土山,一連攻了三天都沒有攻下來。

 

這個時候時間已經進入到9月份了,這時是陰曆的9月15日,陽曆都10月份了。我們知道在東北,到了10月份的時候草木乾枯,河水開始結冰。太宗皇帝一看軍糧已經不多了,幾乎要吃光了,但是安市城遲遲攻不下來,所以太宗皇帝就下令撤軍,9月18日的時候撤軍。

 

撤軍前在安市城外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閱兵活動,當時高句麗的士兵也趴在城牆上看,等到太宗撤軍的時候,安市城城主率領手下的將軍和士兵登上城頭,遙拜太宗,給太宗皇帝磕頭,送他走。太宗皇帝為了鼓勵他們:你們打得很好,打得很勇敢,我們都沒打進去,命令人賞給他們100匹絹,就這樣太宗就撤軍了。

 

撤軍回來的時候天寒地凍,本來這場戰爭打下高麗十幾座城,殲敵有四萬人,大唐士兵損失並不多,只損失了2000多人,但是在回軍的時候遇上了大風雪,所以很多唐朝的士兵在回軍的路上被凍死,加上糧草不足,很多士兵死在了撤軍的途中。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三季《隋唐盛世》第三十一集《盛唐版圖》

 

冬天的戰爭-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冬天的戰爭-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NL-dec-1

曹操這個人,我們知道他打仗是非常厲害的,他是一個非常傑出的軍事家,而且他在建安二年的時候開始:降張繡、殺呂布、滅袁術、敗袁紹、定劉表,整個長江以北,幾乎已經被曹操統一了,而且當年在「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是處在軍事上絕對的劣勢,但是他竟然以七萬大軍,打敗了袁紹號稱七十萬大軍。

 

這時候曹操的兵力是多少呢?他現在的兵力是八十三萬,當他面對江東軍事集團和劉備這樣一個軍事集團的時候,簡直就像泰山壓頂一樣,只要大軍一到,江山就歸於一統了。所以曹操當時在去征伐劉備的時候,他是一種豪情萬丈的心態,蘇軾的《前赤壁賦》說曹操當時「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就說曹操破了荊州,接著帶軍到了江陵,當時曹操率著他的水陸大軍,水陸並進,向江東這個地方進發,曹操一手拿著酒 ,一手拿著他的槊,橫槊賦詩,寫的甚麼詩呢?很多人傳說就是著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首詩的最後寫的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覺得他的軍隊一旦到了江東,把江東平滅之後,就是天下一統的時候。

 

「赤壁之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的十二月,就是冬天的時候,如果我們要看長江啊,會知道長江基本上是從西往東流的,但是從安徽的蕪湖到江蘇的南京這一段,長江是偏北流的,江水往北而流時,江水的兩岸就分為西面和東面,曹操大軍會出現在長江的西北岸,而孫權則在長江的東南岸。我們知道冬天是刮西北風的,就是它的風從西北往東南吹,這樣如果你要放火的話,大風一吹,等於會燒到孫權軍隊自己的戰船。

 

但是就在「赤壁之戰」的那一天,刮起了東南風。當然在《三國演義》上說是諸葛亮借東風,但在正史上是沒有記載的,但是那天只有刮東南風,東吳才有可能取得勝利。

 

所以唐人杜牧的詩《赤壁》中說:「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折戟沉沙鐵未銷」:戟是當時戰爭所用的一種兵器,已經折了,埋在沙子裡,杜牧說把它拿出來磨一磨、洗一洗,一看,這是一個前朝的遺物,甚麼時候的遺物呢?就是三國時候的。杜牧對著這個戟啊,發出這樣一句感慨:「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如果當時東風沒有給周郎提供方便的話,恐怕二喬就要被曹操虜到銅雀台裡去了。

 

所以最後我們看到,就是在當時的「赤壁之戰」,一場大風把曹操打回了北方。不要小看這場戰爭,就恰恰是這場戰爭,奠定了後來三國鼎立的格局。因為曹操的軍隊一下子損失太大,那麼江東集團和劉備軍事集團就成長了起來。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一集《風雲莫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