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八千子弟兵

項羽八千子弟兵

陳勝吳廣造反,使得各地叛亂的集團越來越多,按照《史記》中的說法,當時在楚地的造反隊伍數不勝數,多得不得了,而這些造反隊伍通常都會殺官,就是把當地的縣令或郡守殺掉。這時的太守殷通,他一看當時的形勢不太對,這農民造反勢力這麼大,將來有一天來把殺我,我也扛不住。所以殷通想,乾脆我也造反算了。

殷通找到項梁,跟項梁說:「我想造反,由你和桓楚兩人領兵怎麼樣?」這挺合項梁的意,項梁便說:「可以!但是現在桓楚亡命在外,不知道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只有一個人知道他的下落,就是我的侄兒項羽,如果要找到桓楚的話,得先把我侄兒項羽叫過來一塊兒商量。」

項梁就把項羽就叫了過來,項羽來了之後,項梁給項羽使了一個眼色,項羽就把劍拔出來衝了上去,一劍就把殷通的腦袋砍下來。當時底下的人一看太守被殺,都已經傻了,有的拿起武器要抵抗,項羽拿起劍來一連殺了幾十個人,結果後來誰都不敢動了。

xtfy2-06-PB3-4

接著項梁就召集當地的少年,號召他們起來造反。因為太守已經死了,項梁跟項羽兩人本來在當地威望就比較大,於是就徵集了八千人,開始造反,後來我們一般所說的「項羽八千子弟兵」就是這麼來的。

公元前209年九月,項梁和侄子項羽殺死了吳中太守殷通,召集江東八千子弟兵,開始加入造反起義的行列。此時秦政府的戰略反攻已經開始,秦大將章邯率領駐守長城的兵團近三十萬人,一路殲滅造反隊伍向東推進。這時項梁只有八千人,打是肯定打不過的。所以項梁這個時候迫切的需要去擴充他的隊伍。

當時有幾個人來投奔項梁,其中有一個人叫做陳嬰,是東陽人(今安徽省天長縣),這人是一個很守本分的人,大家都很喜歡他。陳勝吳廣造反之後,東陽地區的老百姓也造反,把當地的縣令給殺了。殺了之後他們說咱們造反,需要找一個人挑頭吧,找誰呢?說咱們找陳嬰得了,大夥都很喜歡他。

找到陳嬰說,我們已經把官殺了,你能不能給我們當頭?陳嬰說這是掉腦子滅族的事情,我當不了頭,但是你們要是信任我,我帶你們去投奔一個人,於是陳嬰就帶著當地兩萬人去投奔了項梁。除了陳嬰之外,還有英布、蒲將軍等七、八股人馬,帶著兵來投奔項梁,最後就聚集了大概六、七萬的人馬。

xtfy2-06-PB3-3

接著項梁在「薛」這個地方,召開了一個會議,歷史上也稱為「薛地會議」,在會議上,他們統一了自己的政治綱領和軍事佈署。當時謀士有一個謀士叫范增,范增跟項梁說,楚南公當時講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如果我們要想成功的話,我們就必須得找一個過去楚王的後代,把他立為王,作為名義上的諸侯領袖。於是他們就找到了一個放羊的人,這個人是楚懷王的孫子,把他立為王,也叫楚懷王。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二季《秦皇漢武》第六集《亡秦必楚》

項羽「彼可取而代也」

項羽「彼可取而代也」

陳勝吳廣起兵造反,雖然很快就失敗了,但是各地的叛亂並沒有就此平息。秦二世元年九月,在陳勝吳廣造反兩個月之後,項梁起兵響應。項梁是楚國的貴族,他的父親就是楚國的名將項燕。

項燕在秦楚決戰的時候戰敗被殺,所以楚地的人很同情項燕。當時楚國亡國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叫楚南公的人,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史記》中記載楚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是楚這個國家將來哪怕只剩下三戶人,也一定能夠把秦推翻掉。

xtfy2tuka-06-10

項梁原先住在櫟陽,後來因為殺了人就開始流亡,他帶著姪兒項羽跑到了吳中,吳中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一帶。項梁就帶著年幼的項羽到了吳中,項梁最開始教項羽讀書寫字,項羽就不愛學,項羽說讀書寫字這種東西,是給別人記記姓名而已,我不幹,這東西沒有什麼用。項梁說那我教你武功好不好?然後項羽又說,學武功的話,跟一個人打架有用,我不學!我要學的話,就學萬人敵!我要學的話,我就要能夠對付一萬個人!

項梁一看這個姪兒還是很有志向的,於是就開始教項羽兵法。項羽在開始學兵法的時候很感興趣,但是一段時間後又不學了,所以項羽基本上是學無所成。項羽雖然學過兵法,而沒怎麼學過武功,可是項羽的武功很高,我們看項羽衝鋒,力量非常之大,嗓門也很大,所以項羽是屬於氣場很強的一個人。項羽雖然學了一點兵法,可是我們在《史記》中,看不到項羽用兵有什麼謀略,或者是排兵佈陣等等,所以項羽基本上是屬於蠻力型的這種武將。

項羽當時在吳中居住的時候,秦始皇巡行天下,路過他們的住處的時候,項梁跟項羽都去看熱鬧。看到秦始皇的儀仗非常威風,項羽就說了一句很著名的話,他說「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坐在車上的那個皇帝,我可以取代他。當時項梁很緊張,捂著項羽的嘴「千萬不要隨便亂講話!會被滅族的!」

xtfy2tuka-06-11

項羽他有幾個特點,一個特點就是他的力氣非常之大,《史記》中記載說:力能扛鼎。鼎的重量有多少我們不知道,但是在秦以前有一個皇帝叫做秦武王,他以力氣大而聞名,他在舉鼎的時候都沒能完全舉起來,反而把鼎砸到了自己的腳上,腳被砸成肉醬疼死的。所以這個鼎是非常重的,但是項羽力能舉鼎,所以他的力氣非常之大。

xtfy2tuka-06-14

項羽這個人聲音也非常大,吼一聲跟打雷一樣,聲若巨雷,這是他異於常人的地方,還有一個地方跟別人很不一樣,就是項羽是重瞳之目,一般人是一個眼睛有一個瞳孔,項羽一個眼睛裡面有兩個瞳孔,叫重瞳之目 ,所以他生有異相。

這種重瞳之目在《史記》中,在項羽以前只有兩個人是重瞳,一個是舜,還有一個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項羽也是重瞳之目,大家就覺得這個人很不一般了,所以項羽在當地的少年中威望很高。

xtfy2tuka-06-16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二季《秦皇漢武》第六集《亡秦必楚》

劉邦斬蛇起義

劉邦斬蛇起義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公元前209年,劉邦以泗水亭長的身份押解一些囚徒到驪山去修皇陵,走在路上的時候,有人就逃跑了,因為修皇陵是個很苦的差事,而且那時候給國家服勞役,是要自己帶糧、帶錢的,所以很多人不願意做這種苦差事,就逃跑了。

劉邦走一段路又跑了一個,走一段路又跑了一個,劉邦算來算去說,按照這種速度的話,走到驪山的時候,估計人都跑光了,所以劉邦就不走了。劉邦買了一些酒請這些囚徒喝,喝完酒之後,劉邦就說你們都走吧,那些人問劉邦那你怎麼辦?劉邦說:你們都走了我還留著幹嘛?我也得跑啊!就這樣劉邦把這些囚徒都放了。

xtfy2-07-PB1-11

放了之後,有些囚徒就跟劉邦說,我們也沒地方去呀,還是跟著你吧!於是劉邦就在芒碭山這個地方藏了起來,當時已經到了黃昏的時候,劉邦要經過一片沼澤,派一些人在前面探路,探路人很快就回來了,回來之後說前面有一條大蛇,蛇把那個路給擋住了。

劉邦說:大丈夫走路怕什麼蛇,我看看!劉邦就拔出劍來往前走,果然有一條蛇,劉邦就把那個蛇給殺了,殺了之後,因為當時劉邦喝了很多酒,殺完蛇之後劉邦就醉了,臥在那個地方睡著了。過了一會聽見有女人在哭,劉邦一看,有一個老太太在那哭,就問她為什麼哭啊?這老太太說:我的兒子是白帝的兒子,化作一條大蛇,結果被赤帝的兒子給殺了,接著這老太太就不見了。劉邦殺蛇這個事情,就留下了一個典故,叫做「斬蛇起義」。

xtfy2tuka-07-6

在劉邦斬蛇起義的時候,陳勝吳廣已經開始造反了,造反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劉邦的家鄉沛縣,沛縣的縣令覺得要這麼等下去的話,沛縣人民說不定也會造反,造反之前為了表達他們的決心,通常是會殺官的,那肯定要殺我嘛!縣令想乾脆我也造反得了,他就找來兩個人來商量,這兩人一個是蕭何,一個是曹參。蕭何是當時縣政府的秘書;曹參原來是縣政府裡管監獄的。

這倆人跟劉邦的關係都非常好,他們就跟縣令說,你要是造反挑頭的話,一般大眾不會相信你的,因為你本來就是秦政府的官員,大家會懷疑你的;但是你一旦造反的話就是背叛了秦政府,這是掉腦袋的大罪,可是老百姓又不相信你,那你等於兩頭都得罪了:秦政府不相信你,老百姓也不相信你。如果你真要想造反的話,建議你把劉邦叫來,因為劉邦這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很高。縣令想想好像這說的也對,於是曹參跟蕭何就準備去找躲在芒碭山的劉邦。

蕭何和曹參一走後,縣令又後悔了,縣令想這劉邦回來挑頭造反,那我該怎麼辦啊?就想把蕭何和曹參給抓回來,這倆人就趕緊逃出城,出城之後找到劉邦。劉邦一聽說發生這樣的變故,於是就回到沛縣。縣令一看劉邦回來了,命人把城門關上,不讓劉邦進城。劉邦就寫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裡邊,劉邦在信中說「天下苦秦久矣」,我們老百姓在秦政府的統治下,受苦的時間已經太久了,現在各地都在造反,以我們小小的沛縣,肯定是擋不住造反隊伍的,到那時候如果造反隊伍攻破這城的話,大家都倒楣了,不如我們現在把縣令殺死,然後開始造反吧!

xtfy2tuka-07-8

這個箭射進城之後,果然縣裡面一些少年就響應劉邦,於是他們殺死沛縣的縣令,開始造反,當時劉邦帶的人很少,沛縣又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劉邦原本也不是一個大官,兵力很少,所以劉邦想造反的話,就得投靠一個有實力的人,那誰最有實力呢?當時項梁已經成為了一個比較引人注目的軍事集團,所以劉邦就準備去投靠「楚」這個政權。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二季《秦皇漢武》第七集《斬蛇起義》

泗水亭長劉邦

泗水亭長劉邦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他在出生的時候有很多的異象,他的母親有一次在外面幹活,就在一片沼澤地裏面睡著了,當時天降大雨,他的父親就去找他母親,找到之後發現有一條龍盤在他母親身上,接著他母親回家之後就懷孕了,生了劉邦。

劉邦為人很好,氣量非常大,大家都很喜歡他,但是劉邦這個人不喜歡勞動。劉邦年輕的時候,擔任一個秦政府的低級小官吏,叫做泗水亭長。我們知道有句話叫十里長亭,古人每隔十里會修建一個小亭子,比如說朋友要出遠門了,要送行,要送到什麼地方呢?一般就送到長亭這兒為止,在長亭裡喝一點酒話別,然後就走了。長亭就像汽車站、火車站的感覺。那麼劉邦就是管理這麼一塊地方,叫做泗水亭長。

xtfy2tuka-07-3

劉邦非常喜歡喝酒,但是他不喜歡給錢,喝完酒之後只記帳不給錢,但是那些賣酒的他們發現,每次劉邦來的時候,雖然劉邦不給錢,但是他們酒店的生意就會變得很好,很多人來喝酒。所以他們每年到年底的時候,就把劉邦記帳的帳本撕掉,也不跟劉邦要錢。

後來,有一個叫做呂公的人來到了劉邦的老家,也就是現在的江蘇沛縣,由於呂公跟沛縣的縣令是很好的朋友,他為了避難來到了沛縣。後來呂公就在家裡擺酒宴客,請地方上的官員都去做客。因為他是縣令的朋友嘛,能到他家喝酒的,都是縣裡面比較有身分的人。

劉邦也到了呂公家,當時負責接待賓客的人叫做蕭何,也就是後來大漢的開國丞相、政府總理。蕭何當時負責賓客並且登記,因為你來不能白喝酒,來了之後是要有隨禮的,帶一些小禮物什麼的。這劉邦來了之後一看,有的人是坐在堂上喝酒,有的人是坐在堂下喝酒,就問蕭何這是怎麼區別的?

xtfy2-07-PB2-1

蕭何說,你要是隨禮帶滿一千錢的話,坐到堂上去;不滿一千錢的話,坐到堂下去。劉邦說我出一萬錢,你記帳記我出一萬。其實他一分錢都沒給。蕭何便記了劉邦「賀錢萬」,然後把劉邦請到堂上。劉邦到了堂上之後旁若無人,直接坐在首席最尊貴的位置,接著開始嬉笑怒罵,拿那些官員們開玩笑,旁若無人。當時大家都覺得這個人也沒拿錢,就坐在堂上很是囂張,都在疑惑這人什麼來頭。

呂公這時就注意到了劉邦,等到宴席散了的時候,呂公就給劉邦使了個眼色,意思就是你先別走留一下,劉邦就留了下來。呂公對劉邦說:我這人會看相,我看過的人很多啦,從來沒有見到過像你這樣的人,大富大貴!我有一個女兒,可不可嫁給你做老婆?劉邦說好啊!本來劉邦一分錢沒給,又喝了一頓酒,還能娶個老婆回家,這不是很好嘛!劉邦就同意了。這個女孩兒就是後來的呂后-呂雉。

xtfy2-07-PB2-2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二季《秦皇漢武》第七集《斬蛇起義》

秦始皇臨死前發生的兩大怪事

秦始皇臨死前發生的兩大怪事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去了東面和北面,當時一位被他派到海外求仙的,名叫盧生的人,從海外帶回來一個圖讖,上面有這麼幾個字:「亡秦者胡也」,意思是「滅亡秦國的是胡」。

xtfy2tuka-03-4

當時秦始皇覺得這個「胡」應該指的是匈奴吧,於是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當然等到秦國滅亡之後,大家才明白這個「胡」其實指的並不是胡人,不是指匈奴,而指的是秦始皇自己的第十八子,叫胡亥,也就是秦二世胡亥。

後來又過了四年,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第五次巡行天下,這次巡行是因為有一個使者在外出差,回來京城的時候,路過陝西的一條山路,那時候的山路都是很窄的,在山路上有個人把使者攔住,那人手裡拿了一塊玉,他把這塊玉遞給使臣說:明年祖龍死。

xtfy2tuka-03-5

使者接過玉之後,一抬頭,那人已經不見了,這使者覺得很奇怪,於是就把這快玉帶回來給秦始皇,秦始皇看見這塊玉的時候感到很震驚,因為這塊玉是他八年前渡江的時候,沉到水裡面的那塊玉,一直沒有找著,不知道從哪兒被撈出來,之後又送回到秦始皇手上。

秦始皇看到這個玉之後,覺得這句話非常不吉利。「明年祖龍死」:因為「祖」是「始祖」,就是「開始」的意思;「龍」的話我們知道皇帝是稱「真龍天子」。所以「祖龍死」,實際上就是說明年秦始皇會死。

秦始皇心裡面覺得可能是這麼回事,但是他不是很確定,那麼就找人占卜,占卜的結果是應該去出巡。於是秦始皇就踏上了他人生最後一次出巡。這次出巡的話走得很遠,從陝西走到湖北,接著走到安徽,又走到了江蘇,然後又走到了山東。走到山東一個叫平原津(今山東省平原縣)的地方時,秦始皇就生病了,病了以後越來越重。

xtfy2-03-PB1-8

按照共產黨的​​宣傳,秦始皇這個人好像是一個好像生活非常奢侈,每天享樂的一個皇帝。其實不實,秦始皇工作非常努力,因為他要管天下大事,雖然他有一些官員協助,比如丞相、御史大夫等等的在幫他,但是秦始皇每天親自要看很多的文件,那時候文件都是寫在竹簡上的。秦始皇有一個秤在秤他每天批閱的文件,他每天要看一定重量的文件才能休息的。然後他要出巡、又管理很多大事,北面打匈奴、南面在打百岳,西南邊又在通西南夷,還要修建很多的大型公路…操心的事情非常之多。

秦始皇的身體顯然是非常好的,但是,就這一次秦始皇生病了,病了之後,大家都不太敢跟他討論病情,因為他過去身體非常好。我相信他的武功也是很高的,因為當年「荊軻刺秦王」的時候,荊軻就是一個刺客,武功很高,秦始皇能跟他搏鬥,最後把荊軻給殺了,所以秦始皇這個人除了政治眼光好,武功也高,而且雄才大略,他是這樣一個人物,所以一般人不太敢跟他討論他自己生死的問題。

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始皇的病越來越重、越來越重,最後他自己都覺得可能是挺不過去了,於是他就留了一個遺詔給他的長子扶蘇:「與喪會咸陽而葬」。意思就是希望你回來主持我的喪事,然後把我葬在咸陽。這個詔書寫完之後,還沒等送出去,秦始皇就駕崩了。

xtfy2-03-PB3-2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二季《秦皇漢武》第三集《沙丘陰謀》

太史公司馬遷與《史記》

太史公司馬遷與《史記》

xtfy2-39-13

為完成《史記》,司馬遷選擇了接受屈辱的腐刑,從此他的生命已經和《史記》合為一體,寫作《史記》既是他繼續活下去的動力,也是他洗刷自己恥辱的唯一辦法,那麼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史記》又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這裡我要介紹一下司馬遷,司馬遷出生於龍門,這個地方在現在的陝西韓城,出生的年份是公元前145年,10歲的時候就開始頌讀古文,19歲的時候開始遊歷天下,當時他的足跡遍布黃河下游、長江和淮河流域,那麼後來到25歲的時候司馬遷任郎官,再後來以監軍的身份出使西南,後來又到四川、重慶、雲南、甚至是貴州一帶。當時漢武帝在通西南夷的時候,司馬遷也到西南這些省份遊歷了一圈,這樣司馬遷的足跡就遍布了大半個中國。

司馬遷就有很多機會,實地考察那些歷史傳說中的事件、發生的地點,採訪當地的人,由此可以得到很多非常珍貴的史料。司馬遷的史料有三個來源,第一個來源是古代書籍的記載,比如說《左傳》、《國語》、《戰國策》,或者是一些列國以前的歷史記載。還有一個來源是司馬遷親身的經歷,比如說漢武帝時代一些名臣,像桑弘羊、公孫弘、東方朔、衛青、霍去病等等,司馬遷有機會和他們直接接觸,能夠了解他們的為人,所以說也能夠寫下很多非常有見地的文字。

第三種史料的來源就是他實地採訪,司馬遷經常到這些名人的故居去拜訪當地的人,採訪那些當地還活著的年齡很大的人,聽他們講那些名人過去的故事,比如在《史記》中有一個章節叫做《樊酈滕灌列傳》,這裡邊司馬遷說「吾適豐沛,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家,及其素,異哉所聞。」就是我到達豐和沛這個地方的時候,這地方是蕭何、曹參、樊噲、滕公(夏侯嬰),他們四人的故居,然後問其遺老,就是問那些還活著的年齡很大的人,這些人就把司馬遷領到這些人過去住的房子裡,給他講他們過去的事蹟,跟以前在別的地方聽說的都不一樣,這樣的話司馬遷就記載下來。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上起軒轅黃帝下至漢武帝時期,時間橫跨三千年,開創了以人物傳記來記載歷史的先河,此例一開,自司馬遷之後,後世所有正史均按「紀傳體」撰寫,成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典籍,總成「二十四史」。

司馬遷寫《史記》的原因,如果我們要看一看《史記》的最後一章《太史公自序》,和司馬遷後來寫的《報任安書》,我總結為四點:承遺命、續六經、頌盛德、雪恥辱。

我們先說第一個原因就是承遺命,司馬遷的父親是司馬談,他也是做太史令,司馬談他也是希望能夠把春秋之後,就是在孔子去世以後,史書就沒有一個系統的記載,那麼司馬談希望能夠接續孔子的工作,所以司馬談做了很多史料蒐集工作,但是在公元前110年的時候,發生一件事情,當時的漢武帝到泰山去封禪,就是到泰山去祭天祭地,做一個太史令來講,這種事情是很難得一見的,因為只有那些非常聖明的皇帝才有資格去祭祀天地。

所以司馬談很希望去觀禮,非常可惜的是司馬談當時身染重病,沒有辦法去參與這樣的盛事,這個時候司馬遷回到了父親的病榻前,當然是給父親送終,司馬談就跟司馬遷講了這樣一番話,他說現在我們遇到的是一個千年不遇的盛世,皇帝到泰山祭祀天地,但是我卻不能跟從,這就是我的命啊!作為一個兒子來說,我希望你做一個孝子。孝子有幾種境界,一種境界是孝敬父母、為國君盡忠,而更重要的孝敬,就是能夠留下不朽的文字,光宗耀祖,顯耀父母的名字,我希望你能夠光耀我們家的門庭。

xtfy2tuka-39-41

司馬遷寫《史記》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延續「六經」,我們現在都說「四書五經」,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是宋朝之後才有的概念。「五經」是《詩》、《書》、《禮》、《易》、《春秋》。其實還少了一經,當時孔子整理的其實是「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個《樂》講的是音樂,後來散失了,再也沒有找到,連殘篇都沒有找到。

實際上「六經」並不都是孔子寫的,孔子寫的是《春秋》,然後給《周易》做了注釋,然後給《詩經》和《尚書》做了一定的編輯工作,然後給《禮》和《樂》做了一些整理工作,所以孔子和六經都有關係。孔子的《春秋》寫到獲麟為止,就是有一次捕獲了一個麒麟,孔子的《春秋》就到此結束了,從那之後的四百多年,就沒有人再接續孔子的工作,把一個系統的史料留下來。所以司馬遷對自己的定位是非常高的,他是把自己擺到了孔子那樣的位置,希望續寫「六經」。

司馬遷寫史第三個原因就是頌盛德,當時有一個叫做壺遂的人跟司馬遷有一個探討,他說很多過去的那些人,留下了他們的文字,是因為他們處在一個亂世,比如說孔子為什麼寫《春秋》?是因為當時禮崩樂壞,所以孔子就通過寫《春秋》來歸正人們的道德的觀念恢復禮樂。

司馬遷說「不然」這個看法是不對的,他說當年伏羲他的道德非常的純厚,但是留下了「八卦」、文王留下了「周易」,文王也是一個非常有道德的人,然後堯和舜,他們的這種高尚的道德寫在了《尚書》裡,然後成湯周武的功業,詩人做詩紀念他們寫在了《詩經》裡面。所以這些留下來的文字,也是希望給後代訂立一個道德的法則。

他說作為一個臣子,不能夠把這樣一個盛世記錄下的話,那就是我們的失職,這是司馬遷當時對寫《史記》動機的一個解釋,就是要頌聖德,把漢武這樣的一個盛世記載下來。

最後我們要說一下,《史記》的流傳和司馬遷後人的故事:司馬遷在寫完《史記》之後,曾經說過要「藏之名山,副在京師」就是說《史記》的正本,要找一個山藏起來,讓副本在京師中流傳,《史記》的正本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找到,而《史記》的副本,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史記》。

《史記》在剛剛寫完的時候是一本禁書,一般人是不能看的,一直要到漢魏以後,等到東漢末年三國時代時,《史記》才稍稍的流傳到了民間,而且其中很多節已經缺失了,比如說《孝景本紀》、《孝武本紀》等等,一共缺了十章,所以有一些《史記》的內容是後人補進去的。

司馬遷有沒有後人呢?在史書中找不到他有兒子這樣的記載,傳說王莽時代曾經找過司馬遷的後人,並封為史通子。司馬遷有一個女兒,這在《漢書》的《司馬遷傳》中是有記載的,這個女兒叫司馬英,嫁給一個叫楊敞的人,這個楊敞的外孫叫楊惲,楊惲這人就把《史記》稍稍的公布給了一個小範圍的人閱讀,楊惲是楊震的曾祖父,楊震被稱為關西孔子,是一個很有道德的人,楊震的曾孫叫做楊修,如果讀過《三國演義》的話都知道楊修是被曹操殺掉的。

司馬遷《史記》不僅僅是一本史學巨著,也是一本文學巨著,它的文字灌注了司馬遷非常深厚的感情,而且講很多事情非常的生動,文字非常的優美,很多後人在學寫古文的時候,都是向《史記》學習的。同時因為它有灌注了很多感情在裡面,所以你在讀《史記》的很多章節時,就能感受到當時的情況,非常生動!像是項羽烏江自刎、鉅鹿大戰,這樣的大場景的描寫,後代的章回小說都難以企及。一直到明朝時,有了《三國演義》的時候,那種大戰爭場面的描寫,才可以和《史記》相比。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二季《秦皇漢武》第三十九集《太史公書》

中國歷史的獨特之處

中國歷史的獨特之處

xtfy03-EP27-10

說到歷史,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歷史記載最長的一個民族,它有上下五千年的時間,最為難能可貴的呢,是中國的歷史記載,五千年從來都沒有中斷過,既有官方的修史,也有民間整理的史料。

中國從漢代以後留下了一個傳統,叫做「隔代修史」,「隔代修史」就是一個王朝的皇帝,他會指定一個史官,這個史官會詳詳細細的記載當時這個時代發生的所有大事,包括天災的情況、經濟、政治、軍事、官制、包括大臣向皇帝說了甚麼話、皇帝怎麼批復等等等等,都會記載下來,然後把這些原始的資料放在史館中存放起來。等到一個王朝滅亡之後,下一個王朝的皇帝會指定一個傑出的儒生,把這些原始的資料拿出來,經過整理變成上一個朝代的正史,這個就屬於官修正史。

我們知道在「二十四史」中的很多史書,都是屬於官修正史,比如像西晉的時候,陳壽俢的《三國志》,這就屬於官修正史,後面的《舊唐書》、《新唐書》、《宋史》、《元史》、《明史》等等,它都屬於官修正史。

除了官修正史之外,還有一些民間私人的修史,最典型的就是漢代司馬遷寫的《史記》,他是自己想做這件事情,並不是漢武帝讓他做的,因為他的父親是做太史的,他的父親在臨死之前,握著司馬遷的手,要求司馬遷一定要完成這樣一部《史記》,司馬遷留著淚答應了他父親的請求。所以後來司馬遷就把從黃帝到他所生活的漢武帝年代的歷史,整理成為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這個呢,就是《史記》。北宋的大文學家歐陽修,他寫《新五代史》,這也是「二十四史」之一,那麼這也屬於私人修史。

中國的歷史,基本上有兩種記史方法,一種叫做「紀傳體」,像《史記》就屬於「紀傳體」,甚麼叫做「紀傳體」呢?「紀」就是「本紀」;「傳」就是「列傳」,簡單說就是記載人物的故事,像司馬遷的「本紀」或者「列傳」,每一篇都是講一個人的故事,基本上是這樣,比如說 《秦始皇本紀》講的就是秦始皇的故事;《項羽本紀》 講的就是項羽的故事;《老子韓非列傳》講的是老子跟韓非子。它是以人物為中心,來進行寫作,這就叫做「紀傳體」,是司馬遷首創的。

在這之前還有一些記史的方法,比如說中國的第一部「編年體」的史書叫《左傳》,這是春秋時候,一個叫左丘明的人寫的,那麼「編年體」史書的特點,它不是以人物為中心,它是以年代為中心,某年發生甚麼事、某年發生甚麼事。那麼後來還有一些非主流的記史方式,比如說《國語》是「記言」的,就是記人們平時說話;《戰國策》 屬於「國別體」,就是記述一個國家的歷史,這都是不太一樣的。後來還出了一種「紀事本末體」,就是以事件為中心的寫史的方式。

xtfy2-39-12

中國的歷史,像司馬遷寫的《史記》,它的歷史跨度時間是三千年,這個是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數字!我們知道西方的第一部歷史,是希羅多德寫的,就叫做《歷史》,希羅多德後來被稱為「歷史之父」,他所寫就叫《歷史》,他所記載的是古代希臘跟波斯之間的一場戰爭,它的時間跨度不過是五十年。

就是寫了五十年歷史的希羅多德,就被稱為「歷史之父」,就他好像是寫史書的開創者一樣,後來還有一個叫修昔底德的,寫了一本《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他講的是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一場戰爭,時間跨度不過是二十幾年。可是《史記》呢,它的歷史跨度是三千年,超過《歷史》這本書和《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本書,六十倍到一百倍,所以中國的歷史啊,它具有很多西方歷史記載不可比擬的一些優勢。

而且司馬遷他寫歷史,並不僅僅是只是記述發生了甚麼事情、誰說了甚麼話等等,在《史記》中涉及到很多面向,比如天文、水利、禮儀、音樂,還有關於甚麼地方有甚麼出產、商業運作的情況、包括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等等等等。所以中國的歷史記載是一個綜合性的史書,不是單單只記述了一些事情,像《史記・天官書》裡講的就是天上日月星辰的排列,跟地上人事之間的對應關係。

中國的歷史記載非常具有系統性跟綜合性,而且不只是這樣,中國《史記》講的不僅僅是中國的歷史,它還包括當時中國人目力所及的其它國家,或者是少數民族的歷史,比如說《大宛列傳》講的就是西域大宛的歷史;《西南夷列傳》講的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歷史;《朝鮮列傳》 講是朝鮮半島的歷史。所以《史記》不僅僅是一部綜合的系統史書,而且是當時世界性的通史。

司馬遷當時在寫《史記》的時候,立下幾個志向,第一叫做「究天人之際」、第二叫做「通古今之變」、第三叫做「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說司馬遷他要探討天和人之間的關係;要把古今的變化全部都寫在書裡面;同時提出他的一套歷史觀,這就是司馬遷寫史的目的。

那麼中國最長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叫作《資治通鑑》,這是北宋司馬光寫的,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的目的跟司馬遷是不一樣的,司馬光的目的,就是為了教導皇帝如何治理國家,司馬光寫《資治通鑑》歷經了北宋英宗和神宗兩朝,他把這本書交到皇帝手裡邊之後,皇帝認為讀了之後,對治理國家非常有幫助,所以皇帝賜名叫做 《資治通鑑》:「資」就是給予;「治」就是治理;「通鑑」就是通史,而且是具有借鑑的作用,所以叫《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中國最長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它的時間跨度從東周戰國初年開始,一直到北宋太祖趙匡胤當皇帝之前為止,時間跨度的話是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所以我們看到史界兩司馬:司馬遷跟司馬光,他們研究歷史、書寫歷史,他的目的都是不一樣的。當然今天很多中國人都很喜歡讀歷史啦,那麼你們為甚麼喜歡讀歷史?我想每一個觀眾的話,凡是喜歡這套節目的人,都會有你們自己的解讀。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一集《風雲莫測 》

《秦皇漢武》第四十五集《統一大業》

《秦皇漢武》第四十五集《統一大業》

秦皇漢武這一百三十幾年貫穿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的統一與分裂之爭,對於中華民族統一的建立與維繫功不可沒。

預告片:

video
play-sharp-fill

觀看完整版:請先購買《秦皇漢武》整季觀看
如果您已經購買或是終身會員,請先登入您的帳戶,再來觀看。



《秦皇漢武》第四十四集《雄才大略》

《秦皇漢武》第四十四集《雄才大略》

漢武帝對朝鮮、南越的戰爭,平民政府和文官政府的建立,不拘一格用人才,興辦教育,設置內朝。

預告片:

video
play-sharp-fill

觀看完整版:請先購買《秦皇漢武》整季觀看
如果您已經購買或是終身會員,請先登入您的帳戶,再來觀看。



《秦皇漢武》第四十三集《休養生息》

《秦皇漢武》第四十三集《休養生息》

衛太子自殺,皇孫被殺,李廣利投降匈奴後被殺,武帝下《罪己詔》,遺命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輔政。

預告片:

video
play-sharp-fill

觀看完整版:請先購買《秦皇漢武》整季觀看
如果您已經購買或是終身會員,請先登入您的帳戶,再來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