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汲取成功與快樂的智慧(上)

從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汲取成功與快樂的智慧(上)

今天很高興能夠來灣區跟大家見面,來談一點我在學習中國文化過程中的一些心得。

我開始準備這個內容的時候,我發現這個題目很難講,為什麼呢?因為你要去告訴別人怎麼成功,首先自己需要是一個成功的人,而我對這點沒有太多的信心,我算是一個成功的人嗎?但是,我在讀史的過程中,畢竟還是看到過很多的成功人物,所以今天我們可以談一談成功和快樂,我想談一談自己對「成功」和「快樂」這兩個詞的理解,這兩個詞是不一樣的概念。

 

【成功的人和快樂的人】

快樂的人,不見得一定是一個很多人心中成功的人,所謂成功的人也不見得很快樂,其實我們看到歷史上很多的人建立了很大的功業,這種人他們最後的心裡邊是很寂寞的,因為他們思想的深度和他們思考的問題沒有多少人能懂。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兩個大英雄在爭霸的時候,可能一方被另一方打敗了,成功的那一方並沒有把失敗的這一方殺掉,而是給他一條生路,有的時候我並不覺得是因為那個成功的人他有多麼大的心胸,而是因為只有對手才最了解他,才最是他的知音。

我在講《笑談風雲》第二部的時候,提到過漢武帝身邊有一個非常博學的人物叫東方朔,這個東方朔闖了多大的禍,漢武帝都不殺他,給他的處罰都很輕微。我感覺漢武帝身邊需要這樣一個人,就是他需要有一些人能夠幫他開心,因為如果一個大英雄,大家都是仰望他,不敢跟他開玩笑,我想那個大英雄他的生活也是很寂寞。

【吳清源的「失敗」與「成功」】

今天我們想談關於成功與快樂的智慧,在談這個之前,我想講一個故事,這兩天在網絡上有一個比較引人注目的新聞,就是中國,或者說全世界圍棋界最高的高手叫柯潔,和人工智能阿爾法狗(AlphaGo,即阿法圍棋)的比賽,結果是柯潔三連敗。

我今天在這裡,並不想談人工智能發展到什麼程度了,我想談八十多年前和圍棋有關的一件往事。這個事情發生在1933年,故事的主人公是幾乎所有了解圍棋的人都聽說過的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吳清源。

吳清源在圍棋界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在1914年出生,在2014年去世,整整活了一百歲。他在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時候,是圍棋界的一個傳奇,他在七歲的時候開始學圍棋,到十一歲的時候基本上就打遍天下無敵手了,這個人很奇怪的是,他沒有老師,他幾乎就是無師自通。當時民國的總理段祺瑞把吳清源請到他的府上陪他下棋,一個月一百塊大洋。那個時候,一個警察一個月掙六塊大洋,可以養活一家人,能夠買自己的房子,還可以僱一個傭人,而這個小孩十一歲的時候,就在段祺瑞的府上,陪他下棋,一個月掙一百塊大洋。

後來到十三歲的時候,吳清源的棋力在國內已經沒有對手了。當時日本的圍棋比中國的圍棋要先進很多,雖然圍棋是日本從中國學去的,但是日本有一個職業棋院的製度,就是日本有職業棋手,而中國的棋手都是業餘的。日本的圍棋界當時有四個世家,其中最厲害的一家叫本因坊,這個像是金庸小說中的武林高手。本因坊的家族在選掌門人的時候,不是父子相傳,而是師徒相傳,就是很多徒弟,誰的棋力最高,誰就成為本因坊的下一代掌門人,這個人一旦繼任為本因坊的掌門人之後,他把自己的名字都要改掉。

吳清源那個時代,日本本因坊的掌門人叫做田村保壽,這是他的本名,但是他繼位為本因坊的掌門人之後,他的名字就改為秀哉,就像過去皇帝登基後要改年號,你會知道日本對圍棋的重視。秀哉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尊榮無比,吳清源當時在中國的時候,日本棋院有一個元老叫瀨越憲作,當時是七段,這個人聽說了吳清源,就派了他的一個高徒叫做橋本宇太郎,在1928年的時候到中國測試吳清源的棋力,後來橋本宇太郎回國之後,極力地推薦吳清源,於是就安排吳清源東渡到了日本。所以吳清源到日本的時候,他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

日本人對圍棋是嗜棋如命,這裡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在二戰末期的時候,日本的本土已經不斷地被盟軍轟炸了,當時日本這兩個頂尖高手橋本宇太郎和岩本薰兩個人在一個地方下棋,當時盟軍的炸彈扔下來之後,氣浪把橋本宇太郎從屋子裡邊扔到了院子裡,那一盤棋都掀翻了,橋本宇太郎爬起來了之後,撣了撣身上的土,跟裁判商量了一下,然後復盤再戰。

他們下棋的地方在廣島,那一天是1945年8月6日,投下的那個炸彈叫「小男孩」,大家知道,這是美國投向日本廣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地點離他們下棋的地方只有10公里,所以那局棋被稱為「核爆名局」。你可以知道日本人對圍棋這種癡迷重視的程度,到了一種痴迷的程度,所以日本的圍棋那個時候要遠遠超過中國。

就在這種情況下,吳清源到達了日本。

當時日本圍棋界的一個新銳叫做木谷實,和吳清源他們兩個人發明了一種新的圍棋佈局方法,當時稱為新佈局法,這個新佈局方法和當時日本本因坊這一派,包括日本傳統的棋界佈局的方法完全不一樣,所以當時他們這個新的佈局法提出來之後,日本整個棋界都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離經叛道的做法。

吳清源很有幸得到了一個機會,他在日本最強的十六個棋手比賽中勝出,這樣,他就有機會挑戰日本圍棋界的第一高手,就是本因坊的掌門人秀哉,秀哉當時和吳清源較量的這個棋局具有歷史性意義。

當時下棋的時候,是在1933年。而1931年9月18日發生了日本侵華的「九一八事變」,所以1933年中國的吳清源和日本的秀哉這個對局,就有了中日兩國較量的一種民族性的色彩,而這一棋局從1933年的10月16號一直下到1934年的1月19號,下了三個月零三天的時間,當然他們不是每天下,他們是每個星期下一次,當時這個棋盤的棋譜,每週都在日本的《讀賣新聞》上登出來,那個圍棋的起伏結果,就像現在人看電視連續劇,特別過癮。

他們每次下完棋,有的時候就過幾招,一個禮拜就結束了,登出來之後,一堆人開始研究。吳清源當時和秀哉下棋的時候,他執黑先行,第一點就在三三這個位置,日本當時這個佈局的時候一般第一次都要點在小目的位置上。

吳清源的第二招點在斜對角的那個星位上,第三個子點在天元這個位置,這種路數,當時的日本棋院根本就無法接受。所以他們給吳清源這個三個子起了一個名字,叫鬼怪手。所以當時秀哉看了這三手之後,就叫停了,因為吳清源執黑先行,所以秀哉有一個特權,就是他可以叫停。就是我今天我不下了,我得回去休息一下,當時叫打掛,就是封盤了,所以秀哉每到自己不知道如何應付的時候,就停下來,回去之後,他就召集本門弟子開始開會商量。

當時吳清源不是跟秀哉一個人下,當時吳清源是以一人之力挑戰日本全部高手,每個星期下一次,而且,會看棋的人都知道,當時吳清源以黑棋一開局就非常好,而且這個優勢一直保持到中盤。如果這種情形持續下去,秀哉就輸定了,當然日本人的心情很複雜,一方面他們看到一個權威失敗了,那肯定是有一個新的更強的東西可以去學習,他們有一種好奇心,一種興奮感。但同時,又覺得秀哉如果輸了,對於日本來說是很沒面子的一件事情,下到第160手的時候,秀哉突然下了一個非常凶悍又巧妙地一個子,然後在吳清源的中盤侵進去一大塊地盤,秀哉之後一直保持著微弱的優勢。到封盤的時候,點算是吳清源輸了一個子,就是大概二目棋。

秀哉好像是贏的,但是他贏得不太光彩,因為他可以回去想一個禮拜,再加上他又可以和他的弟子們一起去探討,下一步應該怎麼走,但是,秀哉畢竟還是贏了,保住了日本圍棋界的面子,這是1934年初。

但是,這個事情沒有完,後來等到1938年的時候,秀哉名人準備要退休了。退休之前,他要下一些棋。目的是要找到日本圍棋界最高的高手來接替他,他說我自己不再擔任本因坊的掌門,我也不把這個本因坊的掌門這個名號限制在這一個家族裡邊,全日本誰棋藝最高,誰就獲得「本因坊」的稱號。在這次引退賽中,當年和吳清源一起發明新佈局法的日本圍棋新銳木谷實戰勝了秀哉,吳清源那個時候沒有入日本國籍,所以他沒有權利去爭奪日本圍棋界最高的這個榮譽,但他們想知道木谷實和吳清源到底誰的棋力更高一點。

於是從1939年開始,他們就舉行了十番棋,就是吳清源和木谷實之間的對決,這場對決讓日本人很沒面子,為什麼呢?咱們現在下圍棋,黑白子就是執黑先行,然後要貼目,那個時候沒有貼目,就是下贏了就下贏了,下輸就下輸了,沒有貼目那一說。所謂十番棋,就是兩個人輪流執黑,這樣比較公平,五局你執黑,五局我執黑,看誰圍棋的功力更強一點,但是有一個規定,就是如果我連贏你四盤,我就要把你降級了。

這裡有幾個圍棋的術語,比如說我是九段,你也是九段,那麼你五局執黑,我五局執黑,這個叫做分先,就是這個先手是分開的,平均分開的,如果我覺得你棋力不如我,叫先相先。所謂先相先,就是你執兩局黑旗,我執一局黑棋。如果你跟我圍棋差兩段,叫定先,就是你永遠執黑,就是它有這樣的這個圍棋級別的這種排列。

當時,木谷實和吳清源下棋的時候連輸了三盤,他再輸一盤,就要降級了。這對於日本人來說是個恥辱,因為你一旦連輸四盤之後,你如果輸第五盤那就是輸了五盤了,再輸就是負五負六,你終身都沒有翻身的機會,你就永遠在對手面前低一級,當時木谷實就急的就把自己的頭髮全剃光了,表示我無論如何要贏。他下圍棋的時候,由於長時間痛苦的思考,鼻子流血,之後昏倒在地,跟他對面下棋的吳清源連這個都沒看見,他下圍棋非常專注,就看那個棋盤,木谷實昏倒了他都不知道。木谷實最後還是輸了,被降級。

從1939年開始,日本所有的圍棋高手,爭奪最高的就是日本第一高手的稱號,爭完了之後就去跟吳清源下,吳清源從1939年到1955年,16年的時間,每年下十番棋,把日本所有圍棋高手全部降級。

這個人太牛了,是吧?當時日本天皇是昭和,所以他們封吳清源做「昭和棋聖」,也稱他為「大國手」,就是這麼牛的一個人,他在和秀哉名人的那一局棋對決,不是輸了嗎?

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吳清源最成功的不是那16年把日本所有棋手全部降級,而是他和秀哉名人對局的時候輸的那一局棋,因為當時吳清源在輸了之後,曾經有人問過他,說在秀哉下了第160手那一子之後,你還是有機會贏他的,為什麼最後終於輸了呢?吳清源笑了笑說:「還是輸了的好。」

而吳清源那時候多大呢?吳清源那個時候只是一個19歲的少年,他可以在一戰成名的時候,他選擇了退讓。在我看來,他最成功的不是那16年全勝時期,而是他退讓的那一步,那個是讓我非常佩服,甚至是很尊敬的一個選擇。因為他不是做事情的成功,而是做人的成功。

(未完待續)

(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2017年5月27日在舊金山灣區的演講錄音整理。文字整理:黃迪安)

-節錄自
章天亮的網頁》文化反思》章天亮舊金山演講(一)從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汲取成功與快樂的智慧

章天亮旧金山演讲(一)


太史公司馬遷與《史記》

太史公司馬遷與《史記》

xtfy2-39-13

為完成《史記》,司馬遷選擇了接受屈辱的腐刑,從此他的生命已經和《史記》合為一體,寫作《史記》既是他繼續活下去的動力,也是他洗刷自己恥辱的唯一辦法,那麼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史記》又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這裡我要介紹一下司馬遷,司馬遷出生於龍門,這個地方在現在的陝西韓城,出生的年份是公元前145年,10歲的時候就開始頌讀古文,19歲的時候開始遊歷天下,當時他的足跡遍布黃河下游、長江和淮河流域,那麼後來到25歲的時候司馬遷任郎官,再後來以監軍的身份出使西南,後來又到四川、重慶、雲南、甚至是貴州一帶。當時漢武帝在通西南夷的時候,司馬遷也到西南這些省份遊歷了一圈,這樣司馬遷的足跡就遍布了大半個中國。

司馬遷就有很多機會,實地考察那些歷史傳說中的事件、發生的地點,採訪當地的人,由此可以得到很多非常珍貴的史料。司馬遷的史料有三個來源,第一個來源是古代書籍的記載,比如說《左傳》、《國語》、《戰國策》,或者是一些列國以前的歷史記載。還有一個來源是司馬遷親身的經歷,比如說漢武帝時代一些名臣,像桑弘羊、公孫弘、東方朔、衛青、霍去病等等,司馬遷有機會和他們直接接觸,能夠了解他們的為人,所以說也能夠寫下很多非常有見地的文字。

第三種史料的來源就是他實地採訪,司馬遷經常到這些名人的故居去拜訪當地的人,採訪那些當地還活著的年齡很大的人,聽他們講那些名人過去的故事,比如在《史記》中有一個章節叫做《樊酈滕灌列傳》,這裡邊司馬遷說「吾適豐沛,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家,及其素,異哉所聞。」就是我到達豐和沛這個地方的時候,這地方是蕭何、曹參、樊噲、滕公(夏侯嬰),他們四人的故居,然後問其遺老,就是問那些還活著的年齡很大的人,這些人就把司馬遷領到這些人過去住的房子裡,給他講他們過去的事蹟,跟以前在別的地方聽說的都不一樣,這樣的話司馬遷就記載下來。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上起軒轅黃帝下至漢武帝時期,時間橫跨三千年,開創了以人物傳記來記載歷史的先河,此例一開,自司馬遷之後,後世所有正史均按「紀傳體」撰寫,成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典籍,總成「二十四史」。

司馬遷寫《史記》的原因,如果我們要看一看《史記》的最後一章《太史公自序》,和司馬遷後來寫的《報任安書》,我總結為四點:承遺命、續六經、頌盛德、雪恥辱。

我們先說第一個原因就是承遺命,司馬遷的父親是司馬談,他也是做太史令,司馬談他也是希望能夠把春秋之後,就是在孔子去世以後,史書就沒有一個系統的記載,那麼司馬談希望能夠接續孔子的工作,所以司馬談做了很多史料蒐集工作,但是在公元前110年的時候,發生一件事情,當時的漢武帝到泰山去封禪,就是到泰山去祭天祭地,做一個太史令來講,這種事情是很難得一見的,因為只有那些非常聖明的皇帝才有資格去祭祀天地。

所以司馬談很希望去觀禮,非常可惜的是司馬談當時身染重病,沒有辦法去參與這樣的盛事,這個時候司馬遷回到了父親的病榻前,當然是給父親送終,司馬談就跟司馬遷講了這樣一番話,他說現在我們遇到的是一個千年不遇的盛世,皇帝到泰山祭祀天地,但是我卻不能跟從,這就是我的命啊!作為一個兒子來說,我希望你做一個孝子。孝子有幾種境界,一種境界是孝敬父母、為國君盡忠,而更重要的孝敬,就是能夠留下不朽的文字,光宗耀祖,顯耀父母的名字,我希望你能夠光耀我們家的門庭。

xtfy2tuka-39-41

司馬遷寫《史記》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延續「六經」,我們現在都說「四書五經」,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是宋朝之後才有的概念。「五經」是《詩》、《書》、《禮》、《易》、《春秋》。其實還少了一經,當時孔子整理的其實是「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個《樂》講的是音樂,後來散失了,再也沒有找到,連殘篇都沒有找到。

實際上「六經」並不都是孔子寫的,孔子寫的是《春秋》,然後給《周易》做了注釋,然後給《詩經》和《尚書》做了一定的編輯工作,然後給《禮》和《樂》做了一些整理工作,所以孔子和六經都有關係。孔子的《春秋》寫到獲麟為止,就是有一次捕獲了一個麒麟,孔子的《春秋》就到此結束了,從那之後的四百多年,就沒有人再接續孔子的工作,把一個系統的史料留下來。所以司馬遷對自己的定位是非常高的,他是把自己擺到了孔子那樣的位置,希望續寫「六經」。

司馬遷寫史第三個原因就是頌盛德,當時有一個叫做壺遂的人跟司馬遷有一個探討,他說很多過去的那些人,留下了他們的文字,是因為他們處在一個亂世,比如說孔子為什麼寫《春秋》?是因為當時禮崩樂壞,所以孔子就通過寫《春秋》來歸正人們的道德的觀念恢復禮樂。

司馬遷說「不然」這個看法是不對的,他說當年伏羲他的道德非常的純厚,但是留下了「八卦」、文王留下了「周易」,文王也是一個非常有道德的人,然後堯和舜,他們的這種高尚的道德寫在了《尚書》裡,然後成湯周武的功業,詩人做詩紀念他們寫在了《詩經》裡面。所以這些留下來的文字,也是希望給後代訂立一個道德的法則。

他說作為一個臣子,不能夠把這樣一個盛世記錄下的話,那就是我們的失職,這是司馬遷當時對寫《史記》動機的一個解釋,就是要頌聖德,把漢武這樣的一個盛世記載下來。

最後我們要說一下,《史記》的流傳和司馬遷後人的故事:司馬遷在寫完《史記》之後,曾經說過要「藏之名山,副在京師」就是說《史記》的正本,要找一個山藏起來,讓副本在京師中流傳,《史記》的正本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找到,而《史記》的副本,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史記》。

《史記》在剛剛寫完的時候是一本禁書,一般人是不能看的,一直要到漢魏以後,等到東漢末年三國時代時,《史記》才稍稍的流傳到了民間,而且其中很多節已經缺失了,比如說《孝景本紀》、《孝武本紀》等等,一共缺了十章,所以有一些《史記》的內容是後人補進去的。

司馬遷有沒有後人呢?在史書中找不到他有兒子這樣的記載,傳說王莽時代曾經找過司馬遷的後人,並封為史通子。司馬遷有一個女兒,這在《漢書》的《司馬遷傳》中是有記載的,這個女兒叫司馬英,嫁給一個叫楊敞的人,這個楊敞的外孫叫楊惲,楊惲這人就把《史記》稍稍的公布給了一個小範圍的人閱讀,楊惲是楊震的曾祖父,楊震被稱為關西孔子,是一個很有道德的人,楊震的曾孫叫做楊修,如果讀過《三國演義》的話都知道楊修是被曹操殺掉的。

司馬遷《史記》不僅僅是一本史學巨著,也是一本文學巨著,它的文字灌注了司馬遷非常深厚的感情,而且講很多事情非常的生動,文字非常的優美,很多後人在學寫古文的時候,都是向《史記》學習的。同時因為它有灌注了很多感情在裡面,所以你在讀《史記》的很多章節時,就能感受到當時的情況,非常生動!像是項羽烏江自刎、鉅鹿大戰,這樣的大場景的描寫,後代的章回小說都難以企及。一直到明朝時,有了《三國演義》的時候,那種大戰爭場面的描寫,才可以和《史記》相比。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二季《秦皇漢武》第三十九集《太史公書》

中國歷史的獨特之處

中國歷史的獨特之處

xtfy03-EP27-10

說到歷史,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歷史記載最長的一個民族,它有上下五千年的時間,最為難能可貴的呢,是中國的歷史記載,五千年從來都沒有中斷過,既有官方的修史,也有民間整理的史料。

中國從漢代以後留下了一個傳統,叫做「隔代修史」,「隔代修史」就是一個王朝的皇帝,他會指定一個史官,這個史官會詳詳細細的記載當時這個時代發生的所有大事,包括天災的情況、經濟、政治、軍事、官制、包括大臣向皇帝說了甚麼話、皇帝怎麼批復等等等等,都會記載下來,然後把這些原始的資料放在史館中存放起來。等到一個王朝滅亡之後,下一個王朝的皇帝會指定一個傑出的儒生,把這些原始的資料拿出來,經過整理變成上一個朝代的正史,這個就屬於官修正史。

我們知道在「二十四史」中的很多史書,都是屬於官修正史,比如像西晉的時候,陳壽俢的《三國志》,這就屬於官修正史,後面的《舊唐書》、《新唐書》、《宋史》、《元史》、《明史》等等,它都屬於官修正史。

除了官修正史之外,還有一些民間私人的修史,最典型的就是漢代司馬遷寫的《史記》,他是自己想做這件事情,並不是漢武帝讓他做的,因為他的父親是做太史的,他的父親在臨死之前,握著司馬遷的手,要求司馬遷一定要完成這樣一部《史記》,司馬遷留著淚答應了他父親的請求。所以後來司馬遷就把從黃帝到他所生活的漢武帝年代的歷史,整理成為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這個呢,就是《史記》。北宋的大文學家歐陽修,他寫《新五代史》,這也是「二十四史」之一,那麼這也屬於私人修史。

中國的歷史,基本上有兩種記史方法,一種叫做「紀傳體」,像《史記》就屬於「紀傳體」,甚麼叫做「紀傳體」呢?「紀」就是「本紀」;「傳」就是「列傳」,簡單說就是記載人物的故事,像司馬遷的「本紀」或者「列傳」,每一篇都是講一個人的故事,基本上是這樣,比如說 《秦始皇本紀》講的就是秦始皇的故事;《項羽本紀》 講的就是項羽的故事;《老子韓非列傳》講的是老子跟韓非子。它是以人物為中心,來進行寫作,這就叫做「紀傳體」,是司馬遷首創的。

在這之前還有一些記史的方法,比如說中國的第一部「編年體」的史書叫《左傳》,這是春秋時候,一個叫左丘明的人寫的,那麼「編年體」史書的特點,它不是以人物為中心,它是以年代為中心,某年發生甚麼事、某年發生甚麼事。那麼後來還有一些非主流的記史方式,比如說《國語》是「記言」的,就是記人們平時說話;《戰國策》 屬於「國別體」,就是記述一個國家的歷史,這都是不太一樣的。後來還出了一種「紀事本末體」,就是以事件為中心的寫史的方式。

xtfy2-39-12

中國的歷史,像司馬遷寫的《史記》,它的歷史跨度時間是三千年,這個是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數字!我們知道西方的第一部歷史,是希羅多德寫的,就叫做《歷史》,希羅多德後來被稱為「歷史之父」,他所寫就叫《歷史》,他所記載的是古代希臘跟波斯之間的一場戰爭,它的時間跨度不過是五十年。

就是寫了五十年歷史的希羅多德,就被稱為「歷史之父」,就他好像是寫史書的開創者一樣,後來還有一個叫修昔底德的,寫了一本《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他講的是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一場戰爭,時間跨度不過是二十幾年。可是《史記》呢,它的歷史跨度是三千年,超過《歷史》這本書和《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本書,六十倍到一百倍,所以中國的歷史啊,它具有很多西方歷史記載不可比擬的一些優勢。

而且司馬遷他寫歷史,並不僅僅是只是記述發生了甚麼事情、誰說了甚麼話等等,在《史記》中涉及到很多面向,比如天文、水利、禮儀、音樂,還有關於甚麼地方有甚麼出產、商業運作的情況、包括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等等等等。所以中國的歷史記載是一個綜合性的史書,不是單單只記述了一些事情,像《史記・天官書》裡講的就是天上日月星辰的排列,跟地上人事之間的對應關係。

中國的歷史記載非常具有系統性跟綜合性,而且不只是這樣,中國《史記》講的不僅僅是中國的歷史,它還包括當時中國人目力所及的其它國家,或者是少數民族的歷史,比如說《大宛列傳》講的就是西域大宛的歷史;《西南夷列傳》講的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歷史;《朝鮮列傳》 講是朝鮮半島的歷史。所以《史記》不僅僅是一部綜合的系統史書,而且是當時世界性的通史。

司馬遷當時在寫《史記》的時候,立下幾個志向,第一叫做「究天人之際」、第二叫做「通古今之變」、第三叫做「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說司馬遷他要探討天和人之間的關係;要把古今的變化全部都寫在書裡面;同時提出他的一套歷史觀,這就是司馬遷寫史的目的。

那麼中國最長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叫作《資治通鑑》,這是北宋司馬光寫的,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的目的跟司馬遷是不一樣的,司馬光的目的,就是為了教導皇帝如何治理國家,司馬光寫《資治通鑑》歷經了北宋英宗和神宗兩朝,他把這本書交到皇帝手裡邊之後,皇帝認為讀了之後,對治理國家非常有幫助,所以皇帝賜名叫做 《資治通鑑》:「資」就是給予;「治」就是治理;「通鑑」就是通史,而且是具有借鑑的作用,所以叫《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中國最長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它的時間跨度從東周戰國初年開始,一直到北宋太祖趙匡胤當皇帝之前為止,時間跨度的話是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所以我們看到史界兩司馬:司馬遷跟司馬光,他們研究歷史、書寫歷史,他的目的都是不一樣的。當然今天很多中國人都很喜歡讀歷史啦,那麼你們為甚麼喜歡讀歷史?我想每一個觀眾的話,凡是喜歡這套節目的人,都會有你們自己的解讀。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一集《風雲莫測 》

《笑談風雲》之《隋唐盛世》2017 請鎖定


video
play-sharp-fill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隋文帝結束了四百年的大分裂。他戰突厥,滅南陳,再造統一。唐太宗在隋末戰亂中展現出卓絕的勇敢和謀略,隨後開啟了垂範千古的貞觀之治。統一盛運之下,中國修德懷遠,萬邦來朝,疆域之廣前無古人;科舉的創立,宗教的繁榮,詩歌的巔峰;經濟的發達,武功的強大,政治的清明。中華國運步入了一個黃金時代。

《隋唐盛世》第四十五集《茫茫天數》

《隋唐盛世》第四十五集《茫茫天數》

禪宗在盛唐時的興起。隋唐時的奇人張果老、孫思邈、李淳風。《推背圖》簡介。

預告片:

video
play-sharp-fill

觀看完整版:請先購買《隋唐盛世》整季觀看
如果您已經購買或是終身會員,請先登入您的帳戶,再來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