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談風雲》Q&A-12月

《笑談風雲》Q&A-12月

NL-QA-dec-01

今年十月份的《隋唐盛世》DVD首發簽售會,觀眾非常熱絡了,在活動中遞交了好多問題想請章天亮博士解答;但因時間關係,當時無法回答所有的提問。我們會請章博士解答,陸續在此刊登。

 

 

>>>>>>>>>>>>>>>>>>>>>

◎觀眾提問:美國的小孩怎麼學歷史?

 

◎章天亮博士的回答:

歷史,其中涉及到很多的人物和故事,在盛世的時候,可能沒有那麼多人物的時後還比較好學,但是到了亂世的時候,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就特別特別的多,所以一般小孩子可能難以去對這麼複雜的事情理出一個清楚的頭緒。

 

我覺得可以借鑑一下我小時候學歷史的經驗,小的時候,我們都是讀一些歷史的概貌,然後聽一些歷史故事,對整個歷史的背景,不需要了解的那麼深。但是如果這些故事足夠的引人入勝的話,對孩子將來學歷史,會起到很好的啟蒙作用。因為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定要對歷史產生興趣,才能夠把歷史學好。

 

所以我想作為家長,也盡量能夠給孩子營造這樣一個環境,多聽一些比較點單的歷史故事,引人入勝的、或者是有教育意義的,而且一定要把中文學好!那麼等到孩子漸漸長大之後,他就能夠更好的體會到、或者欣賞到歷史中非常美的、或者非常有價值的東西。

 

我想小孩子學歷史,可以先從讀一些故事開始。

>>>>>>>>>>>>>>>>>>>>>>

我們也歡迎大家到官網或臉書上留言提問。我們會適當挑選後請章天亮博士抽空解答!

 

年終抽獎【各項好禮大公開】!!

event-end-2017-lottery

 

各位粉絲們還滿意《笑談風雲》在今年推出的各項影音節目嗎??不管你是滿線上使用的觀看方式,或者是購買實體DVD / CD,相信大家都是喜歡歷史的!!
《笑談風雲》為感謝各位粉絲的支持與鼓勵,特地於在年底到來之際,舉辦【年終抽獎活動】!!!!

今天來向大家公佈神秘禮物到底有哪些!!

一等獎(1名):價值 $200   日本Noritake茶具一套
二等獎(3名):價值 $85  《笑談風雲》梨山烏龍茶禮盒
三等獎(6名):價值 $45  《笑談風雲》梨貴妃紅茶禮盒

訂購DVD或者CD的朋友請點我!       |||     購買線上觀看或者線上收聽的朋友請點我!

>>>>>>>>>>>>>>>>>>>

小補充:梨山茶特色
梨山茶屬烏龍茶的一種,產地位於台灣中部台中市分平區的黎山一帶,是台灣三大茶區中海拔最高、產量最少的,梨山茶園與果園比鄰,茶葉在生長時,吸收了果樹的香氣,所以梨山茶會帶有天然的果香味,更被譽為台灣第一高山茶。高海拔與低溫氣候的生廠環境,造成梨山茶芽葉柔軟、葉肉厚、果膠質含量高,茶水色蜜綠顯黃,滋味甘醇,滑軟耐沖泡。

 

知恩圖報的韓信

知恩圖報的韓信

NL-oct-02

韓信是淮陰人(今江蘇省淮陰縣),年幼時家中很窮,但是我估計韓信祖上很有可能是一個貴族,這裡邊有四個證據可以作為旁證:一個就是韓信這個人是有名有姓的,我們知道古時候只有貴族才有名和姓,普通百姓的話是沒有名字,我們知道劉邦應該叫劉季,劉季就是劉四,劉家老四的意思,是沒有名字的。那麼韓信有名有姓,很有可能他是一個貴族。

 

再一個這個韓信佩劍,在《淮陰侯列傳》中說韓信好帶刀劍,就是韓信這人喜歡挎著劍,挎劍是古代貴族的一種身份的象徵,所以很有可能是貴族身份的標誌;再有一個,就是韓信當年年輕的時候很窮,曾經有漂母給韓信供飯,就是韓信沒飯吃的時候,有人給他飯吃,那人稱韓信為「王孫」,「王孫」就是某一個王的孫子,這都是韓信很有可能是貴族的一些證據。

 

還有一個理由就是韓信是讀過書的,特別是兵書,一般人讀書,在那時候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因為那時候的書不像現在是印刷的,現在印刷書很便宜,那時候都是要靠手抄,這需要有很多的錢才可以買到書,那時候書是很昂貴的東西。所以韓信有書可讀、挎著劍、別人稱他為王孫、他又有名有姓,所以說他很有可能是一個貴族。

 

但是韓信肯定是家道中落了,在秦統治期間,韓信非常的窮,窮到什麼地步呢?韓信沒飯吃,沒飯吃的話就到處去蹭飯,看誰家吃飯就過去蹭飯,有一個蹭飯的地點是下鄉亭長的家裡,下鄉是一個地方;亭長的話,我們知道古人十里為亭,劉邦就是泗水亭長,相當於這麼一個基層幹部,亭長就是一個小官。

 

韓信就到這個下鄉亭長家裡面去蹭飯,這一蹭就蹭了幾個月,天天去,所以這個下鄉亭長的老婆就有點煩他,後來說咱們那麼辦吧,韓信不是每天來蹭飯嘛!咱們提前把飯吃了,怎麼吃呢?咱們早上起來的時候,一大早就把飯做好,咱們先吃完飯,之後再起床,這叫做晨炊蓐食,還沒起床在床上就把飯吃了。

 

韓信到了飯點兒又去了,想吃飯,一看飯沒有了,下鄉亭長他們已經把飯吃完了,韓信就明白了:你不想讓我來吃飯嘛!所以韓信一怒之下,從此之後就不來了。之後怎麼辦呢?吃飯問題還是沒解決嘛!韓信就到河邊去釣魚,估計可能釣魚釣得也不多啦,可能還是吃不飽,當時這個河邊有很多老太太在漂洗棉絮就叫「漂母」。

 

漂母在洗絮的時候,她們都是自己帶飯的。其中有一個人就看見這個韓信,年紀輕輕、個子挺高,沒飯吃,很可憐他,就把自己的飯給韓信吃,韓信就在漂母這吃她的飯,一連幾十天。漂母每天來洗絮,每天都給韓信帶一份飯食,後來有天這個老太太就跟韓信說,她說我這絮洗完了,明天不來了,不來的話,你吃飯的問題你就自己想辦法吧。韓信說,你請我吃了幾十天的飯,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恩德,將來我一定要好好報答你。這漂母就說:大丈夫自己吃飯都吃不上,還談什麼報答不報答!漂母就走了。

 

從這些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到,韓信這人是有傲骨的,就是你不讓我蹭飯我還不來了,同時韓信是有古人那種有恩必報的士之風,從這些點來講的話,韓信身上確實是有古代貴族的氣或者說是傲骨,這個一般的老百姓是看不懂的,當然可能也看不慣啦,所以呢韓信很快就遇到了一個麻煩。

 

當時在韓信住的地方有一個屠戶,殺豬殺狗的屠戶,這戶人家有一個少年,看見韓信就很生氣,說你不好好幹活你整天挎著劍,挺大的個子,是想幹嘛?有一天他就擋住了韓信的去路,說:「若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說你這人個子挺高,帶著刀劍,但其實是一個膽小鬼。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絝下。」如果你要是膽子大的話,就把我殺了,如果不敢的話,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當時周圍圍了一堆人看韓信,韓信什麼反應?《史記》中用三個字去描述:「孰視之。」就瞪著眼睛看這個人,看了很久也沒生氣,也沒有表情的看著他,然後把頭一低,從他的胯下鑽過去了。結果旁邊的人哄堂大笑,大家都說韓信是一個膽小鬼。

 

但是從韓信實際的反應來看,其實韓信並不是一個膽小鬼,因為通常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會暴怒的,你當眾污辱我的人格是吧!但是韓信沒有一點兒生氣,非常冷靜地看著這個人,心裡在權衡鑽過去和不鑽過去的利與弊,權衡完了之後,啪!鑽過去了。所以韓信具有一個非常理性的特徵,這種理性的性格後來救了韓信一命。

 

大漢開國後,韓信衣錦還鄉,韓信回到了他的都城,就是下邳,到了都城後韓信做了幾件事,一個就是找到當年曾經跟他有恩和有怨的人,那麼當時跟他有恩的人呢?主要是那位漂母,韓信當時曾經跟漂母說過,將來有一天我韓信如果能夠出人頭地的話,一定會回來報恩的!所以這次韓信來見漂母的時候,帶了一千斤的黃金,這就是韓信千金報德啦!

 

第二個人是下鄉亭長,韓信拿出一百錢給下鄉亭長,他說你這個人哪,是個小人,做好事做不到底,所以就給你一百錢。那麼這兩個人畢竟是以前曾經在韓信最困難的時候,幫助過韓信的人,那麼還有一個人,就是當年讓韓信胯下受辱的人,韓信就把這個人給找到了,這人肯定是很害怕啦,韓信現在是楚王啦!

 

韓信就跟大家說:這個人哪,是個壯士,當年他污辱我的時候,難道我沒有機會殺了他嗎?但殺他之後的話又能怎麼樣?不過是出了一時的惡氣而已。但是我心懷大志我是能夠忍辱,所以我才能夠有今天!韓信將這個人封為楚國的中尉,所謂中尉就相當於楚國首都的警備司令,所以韓信這個人有一點以德報怨的意思。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二季《秦皇漢武》第十二集《國士無雙》、第十七集《大漢開國》

快意恩仇的伍子胥

快意恩仇的伍子胥

NL-oct-02

章天亮:我對伍子胥總結是十六個字:「剛烈威猛,文武雙全;忍辱負重,快意恩仇。」他從公元前522年經歷父兄大冤,到公元前506年報仇成功,中間經過了十六年的時間,苦心深謀。伍子胥這個人,他不但記得誰傷害了他,要報仇,他也記得在逃亡的路上有很多人曾經給他過恩惠,他也是要報恩的,那麼伍子胥是如何報恩的呢?

 

伍子胥攻破楚國都城報完大仇之後,還想帶兵攻打鄭國,因為鄭國在他逃難的時候曾經追捕過他。所以鄭國的國君就貼出一個告示說:誰能夠退了吳國的軍隊,我就願意把國家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他,共同治理。

 

這個告示很快就被一個人揭下來,這人他跟鄭獻公說:我不需要任何財寶,我也不需要一兵一卒,我手裡邊這個船槳,就可以保證吳國可以退兵。這是一個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這個人就到了吳國軍營的外面,拍著他的船槳 開始唱歌:「蘆中人,蘆中人,腰中寶劍七星文,可記得麥飯鮑魚羹?」

 

當時伏路的軍士就把這個拍著船槳唱歌的人帶到了伍子胥的面前,說這個人可能是奸細。這人在見到伍子胥的時候,仍然拍著船槳跟原來一樣唱:「蘆中人,蘆中人,腰中寶劍七星文…」,伍子胥在聽到他唱「蘆中人」的時候,就感覺非常的意外,因為這是他逃難時在渡江的過程中,和帶他渡河的「漁丈人」之間的稱呼。

 

他就問這個人說你是誰?這人舉起船槳說:你不記得這支槳了嗎?當年我的父親曾經渡你過江,還拿麥飯鮑魚羹給你吃,管你叫「蘆中人」。伍子胥說:你來幹甚麼呢?這個人說道:鄭國國君有個告示說誰能退了吳兵的話,願意把國家的土地分出一部分來,與他共同治理。

 

我呢,今天來,第一,想讓你退兵;第二,想藉你的退兵,能得一場富貴。伍子胥說:我怎麼能夠忘記你父親當年的恩情呢?如果沒有他渡我過江的話,我可能早就死掉了,更不會有今天報仇的事情。於是伍子胥就退兵了。鄭國國君就將百里的土地分給這個漁丈人的兒子,後來大家都稱他為漁大夫。

 

伍子胥按照當年他逃亡的路線,再度來到了昭關面前,命人把昭關拆掉,因為當年他差點過不了昭關。同時的話,他去訪求當時幫助他的東皋公和皇甫訥的下落,他要報恩嘛!結果東皋公和皇甫訥兩人已經不知所終,所以伍子胥在他們倆個住過的地方,再拜而去。

 

到了瀨水邊上,就是浣紗女自殺的地方,伍子胥拿出一千斤的黃金,沉到水裡,他說:女子泉下有知,要明白我當年曾經對你許下的這個諾言,我沒有欺騙妳。所以伍子胥他除了要報仇啊,還是要報恩的。

——節錄自《笑談風雲》第一季《東周列國》第六集《快意恩仇》

直播回放:《隋唐盛世》DVD首發簽售會及章天亮博士演講《我們如何找回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盛唐?》

為感謝和回饋廣大觀眾及粉絲們對《笑談風雲》節目及章天亮博士的支持,10月8日(星期天)在紐約法拉盛舉辦《隋唐盛世》DVD 首發簽售會。章天亮博士做演講:《我們如何找回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盛唐?》

章天亮博士演講:

章天亮博士答觀眾提問:

《笑談風雲》製作人介紹製作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經典名作中的秘密】舉頭望見故鄉

【經典名作中的秘密】舉頭望見故鄉

NL-oct-0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是李白膾炙人口的詩篇,也是飄蕩不羈的詩仙少數提及故鄉的作品之一。

然而詩仙所懷想的故鄉,究竟在何方呢?是否真如世人想像?

李白出生於四川省青蓮鄉,這是一個充滿神仙氣息的地方,李白也自封青蓮居士,這稱號透露了他對於高逸出塵的嚮往。

蜀山,本就是道教的發源地,在雲霧迷漫的深山裡,處處皆是修煉的傳說與故事。據李白自己詩中所言,他「五歲誦六甲」、「十歲通詩書、觀百家」、「十五好劍術」,十八歲至戴天山讀書,之後便開始了修道的生活,跟著逸人東巖子隱居岷山,曾經好幾年都不涉紅塵。

李白應是深具仙根的,據《李太白全集》裡記載,他與東巖子在山中養了一千多隻珍禽,並能召喚牠們;這段時光想必也奠定了李白詩文中具有的「神仙氣息」。

或許因為家境並不富裕,又或是心中其實沒有多少世間情愛的執著,李白一直到二十七歲才成家,彷彿為了立身於人間而不得已。他娶了退休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為妻,夫妻和睦,但這段安定的生活也只持續了約十年,接著妻子便過世了,李白失去了成年後第一個自己建立的家。

喪妻的李白來到長安城,有幸面見玄宗,被任命為翰林院大學士。也就是這段期間留下了民間對於詩仙的刻板印象:李白斗酒詩百篇,李白令貴妃端硯、高力士脫靴等,人們一直對此津津樂道地傳誦著。

然而風流順遂卻從來也不是詩仙的真實形像;做為一個無法發揮政治抱負,只能為帝王寫些消遣文章的臣子,畢竟不是李白所想要的;他很快就辭官了,帶著皇帝的賞賜離開京城,再度四處雲遊。接著遭逢安史之亂,流放夜郎…最後染病而亡,可算是晚年淒涼。

這麼說來,能讓李白在旅夜之中懷想的故鄉究竟是何方呢?嚴格來講,詩仙從來沒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安定的「家」。

這一生流離的詩仙,哪裡才是他真正所謂的「故鄉」?

李白的父親名李客,有人說是商人,也有人說是隱士(總之,李白對於自己的身世一直都是較為閃爍其詞的),人們只能推知李客是一位文化素養極高的人,他給予李白很好的啟蒙教育,但並不曾給予他安定與可依賴的家庭,這是為什麼李白總是在外飄泊。

李白的婚姻也不順利,他一生結過三次婚,時間都不長久,第一跟第三任妻子是短命而死,第二任妻子則是瞧不起李白的貧困而分手;每次婚姻結束後李白便流離飄泊,所以,這三個因婚姻而構成的「家庭」實在也不足以讓詩仙視為「故鄉」。

反觀李白在詩文中處處流露的總是對於超脫人世的嚮往,少時修道的體驗早已深烙在他的靈魂裡,他從未放棄尋訪美好的神仙居處;「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筆下更時時出現似真似幻、親眼見到仙人的描述,「玉女四五人,飄颻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遊泰山〉六首),「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雲裡,手把芙蓉朝玉京。」(〈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明人繪(舊傳南宋馬遠)《對月圖》軸,詮釋李白《月下獨酌》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意。

在失意與挫折時,詩仙筆下不是親情乃至友誼的慰藉,而是流露想要歸返山林,重回修道時的自由:「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或許,流瀉在地上的月光,正如無心墜落於人間的詩仙一般吧,總感覺似是而非,如此冰冷。每當「舉頭」看見那輪明月,看見的是思念無比的來處仙鄉,「低頭」俯首,那紛亂紅塵,只讓人陷入無法自禁的思量。

短短二十字,一首沒有修飾,淺白家常的詩句就這樣傳誦千古了;除了形象鮮明,直透人心外,或許更因為它喚醒了所有讀詩人同樣潛藏於內心,尋找生命歸處的渴望!

——節錄自《大紀元文化典故》【經典名作中的秘密】舉頭望見故鄉,作者:文逸飛http://www.epochtimes.com/b5/16/8/30/n8252334.htm

好消息!《隋唐盛世》DVD首發簽售會!!

NY_flushing_act

《笑談風雲》第三季《隋唐盛世》DVD馬上就要同大家見面了!為感謝和回饋廣大粉絲朋友們對本節目及章天亮博士的支持,我們將於10月8日(星期天)在紐約法拉盛舉辦《隋唐盛世》DVD 首發簽售會。

屆時章天亮博士會做演講:《我們如何找回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盛唐?》,之後章博士會回答粉絲朋友們的提問。活動中還有獎品贈送。整個活動會在臉書上做現場直播。歡迎大家踴躍參與!

因場地座位有限,請有條件到現場的朋友從速報名!

我要立即報名

時間:10/8,週日,14:00-16:00

地點:鼎安會所 135-14 Northern Blvd, Flushing, NY 11354

唐詩與唐朝歷史的關係

唐詩與唐朝歷史的關係

唐詩與唐朝歷史的關係

 

唐詩與唐朝歷史的關係

一個時代的文學形式、它的文藝作品,和這個時代的特點是密不可分的。南朝時候儘管「詩」出現的越來越頻繁,但是跟「唐詩」是沒法比的,南朝的文風基本上都比較綺麗、也比較文弱,不像大唐由於武功的強大,而帶來的那種奔放飄逸的氣質。

 

因為我們知道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分裂戰亂的年代,所以當時的詩人們經常有一些對人生的思考、對生活的思考,通常都是比較悲觀的,我們看《蘭亭集序》裡邊有「不飽痛哉」、「悲乎」這樣的感嘆,那麼這樣的氣質,到了唐朝就被洗去了。

 

初唐時期,那是一個國家百業振興、百廢振興的時候,所以那個時候的人啊,中國文學史上有一種描述:說那時候人有一種少年人的心情。他看什麼東西,都感覺到有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哪怕是像離別這樣很悲傷的事,在當時的人看來也沒什麼。

 

像王勃寫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分開了沒關係,我們只不過是各自去幹自己的事業而已。將來說不定我們還會有重逢的時候!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年輕嘛!來日方長!還會有見面那一天!

 

所以初唐時候的離別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當你讀這些詩句的時候,你不會感到這是一個傷感的離別場景,這就跟唐代那種少年的心情是有關係的。

 

唐代的詩,它當時的國家形勢,它當時的歷史背景,對中國的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比如說唐朝向外開拓疆土,所以就出現了很多邊塞詩人,像王昌齡、王之渙、高適等等,很多邊塞詩人。但是等到「安史之亂」之後,大唐的國力江河日下,後來在中唐和晚唐的時候,也出現很多了不起的詩人,像白居易、李商隱、溫庭筠、杜牧等等,但是他們詩,已經不再有盛唐那種大氣滂薄的氣象了。

 

——節錄自《隋唐盛世》第四十四集《黃金時代》

為何在唐代會寫詩是大事?

為何在唐代會寫詩是大事?

為何在唐代會寫詩是大事?

 

有專家考證,唐朝有傳世詩作五萬五千餘首,史載詩人三千七百餘位。打開《全唐詩》,帝王、后妃、忠臣、酷吏、優伶、隱逸,無不有詩。在大唐朝,差不多會寫字的人就能作詩。堂上坐的是詩人,路上走的是詩人,牢裡關的也是詩人。唐人處世的首要就是寫詩,不會寫詩的人是不好混的。詩歌的唐朝,詩人的唐朝。誠如是。這是唐詩的驕傲。

 

唐朝的文化是多元的。文有韓愈、柳宗元,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書有顏真卿、柳公權,還有張旭、懷素。「顏筋柳骨」、「癲張醉素」,後世書家推崇備至。畫有閻立本、吳道子。而閻立本居然「因善繪事而貴為右相」,這恐怕在中國繪畫史上也是絕無僅有。此外,還有大歌唱家李龜年,大音樂家張野狐,大舞蹈家謝阿蠻。在唐朝,舞劍也是一門藝術,男有裴旻,女有公孫大娘。

 

唐朝是一個「追星」的時代,只要你有一技之長,就會有無數的粉絲。當然,若論唐人最愛追什麼星,那自然還是「詩星」。

 

詩歌在唐朝何以世人如此追捧?在中國的科舉歷史上,只有唐朝的科舉制度別具一格,不但要考四書五經和策論,還要比寫詩,而且還把詩的優劣作為首要的取仕條件。也就是說,縱使你身負經天緯地之才,不會寫詩也是枉然。

 

在唐朝,除了各級考試要考詩歌以外,朝廷裡還經常舉行詩歌大賽,並以此作為各級官員提拔重用的參考和身份的標榜。

 

——節錄自《看中國》《文化漫談》《為何在唐代會寫詩是大事?》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16/09/17/618454.html

《笑談風雲》之《隋唐盛世》2017 請鎖定


video
play-sharp-fill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隋文帝結束了四百年的大分裂。他戰突厥,滅南陳,再造統一。唐太宗在隋末戰亂中展現出卓絕的勇敢和謀略,隨後開啟了垂範千古的貞觀之治。統一盛運之下,中國修德懷遠,萬邦來朝,疆域之廣前無古人;科舉的創立,宗教的繁榮,詩歌的巔峰;經濟的發達,武功的強大,政治的清明。中華國運步入了一個黃金時代。